黨校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校姓黨,首先要堅持姓‘馬’姓‘共’。”黨校教育主要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堅定學員的理想信念,幫助學員向黨中央看齊。
用學術講政治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用學術講政治,肯定有壓力,經受了壓力,才會迎來新境界。如果每一位老師一輩子能夠聚焦一個或幾個教學和科研方向,潛心專研不跑偏,一定能講出精品課,一定能成為優(yōu)秀專家。
學術與政治不能分開。法國哲學家福柯說過:“在人文科學里,所有門類知識的發(fā)展都與權力的實施密不可分。”在歐洲是如此,在中國更是如此。學術中立只是一種理想,學術和政治從來不能分開。
用學術講政治就是用邏輯講政治。學術是手段,政治是目的。黨校(行政學院)教師用學術講政治,就是要通過歸納、演繹、比較等方式講清楚政治背后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用理論和思想的力量引導學員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用學術講政治要牢記兩條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指出,用學術講政治,不僅要求講的內容是政治,而且還要求教師講課要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講政治有兩條線:政治內容是高線,踮踮腳,夠得上;政治紀律是紅線,跳跳腳,不能碰。
首先要懂政治。懂政治,就要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熟讀黨史國史文獻,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理解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潛心研究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懂政治,還要善于從政治立場和政治角度看問題,時刻保持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
善于找準學術接口。要搞清楚三個“是什么”,即:學員想不到、想不明白的問題是什么?學員能想到、想錯了的問題是什么?學員想到了但不會表達的問題是什么?摸清了三個“是什么”,才能實現(xiàn)從實踐向理論飛躍。我通過與學員交流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許多人不了解我國政黨制度與一黨制、多黨制有何區(qū)別;政黨制度效能是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還是指代表并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我國為什么不能搞一黨制、多黨制;等等。這些問題導向讓我最終形成了制度效能、制度成本的比較分析框架。
建立學術框架,須具有扎實的學術功底,功到自然成。功力不到,搞個拉郎配,看似像學術,實則“兩張皮”。因此,黨校(行政學院)教師必須博聞強記,博采眾家之長,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建立中國概念、講清中國邏輯、形成中國話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