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靄繚繞,山路蜿蜒。踏上重慶市酉陽縣南腰界鄉(xiāng),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群山環(huán)繞、清幽寂靜。85年前,這里發(fā)生了歷史性的一幕: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在南腰界鄉(xiāng)貓洞大田舉行會師慶祝大會,兩個軍團8000多名指戰(zhàn)員雄赳赳氣昂昂,歌聲、口號聲、歡呼聲、軍號聲此起彼伏,響徹山間。
這是一次勝利的會師,也是一次模范的會師。據(jù)當?shù)匚氖穼<医榻B,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紅六軍團,歷經(jīng)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zhàn),突破了敵軍重重圍堵。通過這次會師,紅六軍團得到了馬匹、槍支彈藥等物資的補給,重振了戰(zhàn)斗力,而紅二軍團的軍黨團建設和政治工作也得以加強,開始恢復部隊中黨團員的黨籍、團籍。也正是從這里開始,兩支部隊形成一個戰(zhàn)斗集體,親密融合、互相幫助,在戰(zhàn)爭的硝煙中成長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今天我們思考紅軍為什么能夠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克敵制勝,為什么始終保持拖不垮、打不散的強大凝聚力,答案繞不開“團結”二字。
談到紅軍長征勝利,陳云同志曾感慨“紅軍兵心之團結及士氣之旺”。過草地時兇險莫測,戰(zhàn)士們拉著繩子前行,毛澤東同志幽默地說,“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我們的力量就要這樣擰成一根繩。”在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長征路上,正是始終維護團結、始終步調(diào)一致,紅軍將士才凝聚成堅不可摧的戰(zhàn)斗堡壘。團結就是力量,團結起來就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長征的勝利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讓紅軍凝聚在一起、團結在一起?根源正在于對理想信念的共同追求。有這樣兩則長征中發(fā)生的故事。紅軍過云中山,一位軍需處長把所有能御寒的東西都發(fā)給了別人,而自己卻因只穿單衣凍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保證全連不因饑餓而減員,紅三軍團的一個炊事班9名炊事員先后餓死在草地上,到達陜北后,只剩下司務長一人背著連隊的大銅鍋。“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是讓紅軍將士走在一起的共同信念。為了革命的勝利,紅軍各部隊風雨同舟,許多部隊為了全局甘愿作出局部的犧牲;無數(shù)先輩前仆后繼,在危難之際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
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融入了這支隊伍的血脈,指引他們跨越重重難關、從勝利走向勝利,也照亮我們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艱苦奮斗、復興圓夢的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團結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yè)的重要保證”。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重大科技成果背后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協(xié)作、開拓創(chuàng)新;從抗洪、抗非典到抗震救災,應對各類災難靠的也是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今天,我們朝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發(fā),尤需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匯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
“我們兩支部隊要緊密團結,互相學習,以打大勝仗來慶祝我們的會師。”站在南腰界慶祝大會的主席臺上,任弼時曾這樣勉勵會師的紅二、六軍團。戰(zhàn)爭已經(jīng)遠去,但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依然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還需要打更多“大勝仗”。團結起來,勝利終將屬于我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