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笑堂竹莊畫傳》為清代畫家上官周晚年創(chuàng)作的古代名人畫像集,收錄西漢至明初歷代圣賢、名臣、名將、名媛共120人畫像,每人一圖一傳。上官周,號竹莊,福建長汀人,有“江南民間神筆”之稱。此圖中的歐陽修,半坐半臥,斜倚寬大榻椅,姿態(tài)悠游閑適??此寄可袂椋癖皇裁慈偭?,微張著嘴,似乎正要“呵呵”笑出來。畫像右側(cè)的題詞中,有蘇東坡給歐陽修集作序時所說的話:“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歐蘇二公皆喜“呵呵”,以蘇之語配歐之像,十分相得。
有網(wǎng)友撰文,聲稱網(wǎng)絡(luò)流行語“呵呵”最早起源于蘇東坡,并舉出三通書信為證。其一,《與鮮于子駿》:“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fēng)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其二,《與文與可》:“不爾,不惟到處亂畫,題云與可筆,亦當(dāng)執(zhí)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匹也。呵呵。”其三,《答陳季?!罚?ldquo;一枕無礙睡,輒亦得之耳。公無多奈我何,呵呵。”
寫作本文之前,我查了一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現(xiàn)這篇帖子被瘋狂轉(zhuǎn)載,網(wǎng)上鋪天蓋地,到處都是。我只能很遺憾地說,該網(wǎng)友實屬孤陋寡聞,“呵呵”一詞的發(fā)明權(quán)根本不屬于蘇東坡,即使用在書信中也并非蘇東坡首創(chuàng)。
“呵呵”最早見于史料,出自《晉書·石季龍載記》。十六國時期,后趙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韜得寵,派遣刺客殺了石韜。臨葬前,石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當(dāng)然就是笑聲。后趙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本來是胡人之間流行的一種笑聲。
入唐后,唐王室本來就有胡人血統(tǒng),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國策,遂成就了輝煌的大唐盛世,“呵呵”這種胡人的笑聲也順理成章傳入中原?!度圃姟分?ldquo;呵呵”一詞凡三見。寒山《詩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韋莊《天仙子》:“醺醺酒氣麝蘭和,驚睡覺,笑呵呵,長道人生能幾何。”還是韋莊的《菩薩蠻》:“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這些用法足足比蘇東坡早了兩百到六百多年,蘇東坡哪里配擁有“呵呵”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呢!
查原帖,帖名為《“呵呵”一詞用之書信始于蘇東坡》,以上四例都非用于書信,不過即使如此,“呵呵”用之于書信也并非源自蘇東坡。早在蘇東坡出生前三年(蘇東坡出生于1037年),歐陽修就開始在書信中“呵呵”了。景祐元年(1034年),歐陽修在《與王幾道書》中寫道:“某頓首白幾道先輩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書及詩,并子聰、圣俞書與詩。后于東山處又見詩,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詩大喜,自謂黨助漸熾,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饑態(tài)。幾道未嘗為此詩,落意便爾清遠(yuǎn),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窮,何不戒也。呵呵。”
蘇東坡剛剛?cè)龤q時,歐陽修又在《與梅圣俞書》中“呵呵”了:“孫書注說,日夕渴見,已經(jīng)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亂道,恰來盡,呵呵。”蘇東坡八歲時,歐陽修在《與梅圣俞書》中依然如故:“銘文不煩見督,不久納上,只為須索要好者,恐未盡爾。呵呵。”這時候的蘇東坡還在跟著父親讀書,哪里就學(xué)會“呵呵”了?
有宋一代,“呵呵”一詞非常流行,尤其是名人的書信中常常使用,雖然趕不上今天的QQ和微信聊天中的使用頻率,手指一動就可以“呵呵”,不過“呵呵”起源之早,出乎人們的想象。人們經(jīng)常有一個誤解,認(rèn)為今天使用的大多數(shù)流行語都是現(xiàn)代的專利,其實不然,古人口中早就說著跟我們一樣的話了,“呵呵”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呵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