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寯藻(1793—1866)是清代政壇的股肱大臣,歷宦嘉道咸同四朝,由編修累至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死后謚“文端”,入祀賢良祠。他一生踐行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主張,支持禁煙運動,曾為抵御福建沿海英軍入侵作出積極努力;大力整頓吏治,改革賦稅鹽政,主張河海兩運,關(guān)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支持興學育人。咸豐皇帝稱贊他“在軍機處行走有年,實力匡襄,殫心竭慮,自軍興以來,夙夜在公,勤勞倍著”。祁寯藻“學粹品端,忠清亮直”(《清史列傳》卷四十六),在樸學、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卓有建樹,位列“晚清四書家”(竇鎮(zhèn):《國朝書畫家全錄》),其柳楷更是被譽為清代“楷書之首”(《水窗春囈》)。正所謂“字如其人”“心正筆正”,祁寯藻把藝術(shù)追求與立身處世結(jié)合起來,在書法活動中推行勤政廉政理念,期望以此達到約束自我、砥礪親友、改良風氣之效。
書寫佳言警句約束自我、勉勵同好親朋。在祁寯藻的齋舍中,懸掛著他手錄的行書座右銘《子史粹言》四條屏,以“源清者流必潔”“賢而多財則損其志”等誡勉自己,立志“一生重大節(jié),致身必竭力”。作為享有盛名的書法家,經(jīng)常有人求取書法作品,祁寯藻總是有意識地贈送親友格言警句,如楷書八言聯(lián)“剛?cè)嶝霉佑诿?,廉孝相承世載其德”,希望他們謹守廉孝之道,做有功于民之人;行書八言聯(lián)“學道愛人整躬作范,化民成俗造士為先”,激勵親友身先士卒、任賢化民;道光二十七年冬,時任戶部尚書的祁寯藻書贈外甥閻耀生一幅行書對聯(lián)“居身不使白玉玷,潔志直與青云齊”,勉勵他潔身自好、不可同流合污。他贈送給弟弟祁宿藻的對聯(lián)“勤求公事非多事,摒絕人情是近情”,更是語重心長、期望甚深。祁宿藻比祁寯藻小八歲,父親祁韻士去世時年僅十四歲,他后來的成長除了母親管教外,主要是受到兄長們的影響,尤其是祁寯藻的作用不可低估。祁宿藻道光十八年考中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任編修,后授武昌知府。正是在他正式走上宦途之際,祁寯藻直言鼓勵弟弟要勤勉公務(wù)、摒棄人情關(guān)系的羈絆。這些懇切誡勉之詞對于祁宿藻的成長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沒有辜負哥哥的期望,曾因賑災防洪政績卓著,被破格提拔為廣東鹽運使,又屢立功勛,升遷至江寧布政使,后因勞瘁成疾、英年早逝,受到清廷的隆重嘉獎,謚“文節(jié)”。
祁寯藻也時常借助書法宣揚勤政為民、廉潔奉公等行政理念,樹立典范,化風導俗。早在道光十五年編撰《馬首農(nóng)言》時,祁寯藻就注意到,家鄉(xiāng)山西壽陽縣志記載了明代萬歷年間一位“政尚勤儉,躬行化民”的藍知縣。這位父母官“為制紡織具,雇織婦分四鄉(xiāng)教之。月察歲考,獎勵備至”,而“民賴其利”,“至今父老能譚其事,而多不知藍公名者,固宜表而出之,尸而祝之也”。后來祁寯藻又通過順治時邑人張所賦撰寫的《藍公教織記》,詳細了解了藍知縣耗盡家產(chǎn)千方百計解決鄉(xiāng)民紡織困難的事跡,并深深為之折服,認為“公傳宜補循吏中,公祠宜傍泮水宮。大書深刻碑穹隆,要使城鄉(xiāng)市鎮(zhèn)九十有二所,人人歌舞公之功”。為此,他專門創(chuàng)作了長詩《藍公教織歌》,希望使藍知縣“勤政為民”的典范形象和可貴精神得到廣泛弘揚。在祁寯藻的大力倡導和鼓舞下,壽陽民眾于咸豐六年在縣署附近集資修建了藍公祠。祁寯藻不僅為建祠捐銀五十兩,還用端嚴秀美的楷書恭錄了《藍公教織記》,用流美俊朗的行楷書寫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藍公教織歌》,刊布于藍公祠的東西壁。此外,他又親自撰聯(lián)“赍布想文翁,千載馨香留石室;鳴琴聞單父,萬家機杼答弦歌”,連同匾額一并手書,懸于祠門之上,希望通過自己的書法使之流播后世,成為激勵仕宦為民造福的鮮活教材。
咸豐元年十月,時任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祁寯藻,在繁忙的公務(wù)之余專門為裴晉公祠書寫《唐平淮西碑》,同樣也是為鄉(xiāng)賢樹碑立傳,誡勉后學效仿先賢。此前,祁寯藻奉使蘭州辦案,返京途中拜謁了位于山西聞喜的裴晉公祠。裴晉公即唐代中興名臣、宰相裴度。他平叛淮西功勛卓著,唐憲宗命韓愈執(zhí)筆撰寫了《平淮西碑》以示嘉獎??上г摫芸毂粴В稳酥乜瘫矫髑鍟r也遭毀失。祁寯藻對此感喟不已,因此當裴氏后裔請求書寫碑記時,他便慨然應(yīng)允。這篇碑文洋洋灑灑達1580字,占滿四通大碑,每幅碑面凈高2.54米,寬0.78米,字徑兩寸,從其宏大的氣勢、精美的書法,可以想到作者花費了大量心血。祁寯藻在《裴晉公祠補書韓碑歌》中寫道:“書之亦堪警素餐”,“安得天弧掃余焰,便清瀛?;乜駷?rdquo;,表達了他期待士人建功立業(yè)、勤政有為的心情。裴晉公祠中至今屹立的巨碑被后世譽為功業(yè)、文章、書法“三絕碑”。
不僅為士紳先賢樹碑立傳,祁寯藻也經(jīng)常無償為鄉(xiāng)民書寫碑文或者楹聯(lián),旌表貞烈、伸張正義。山西壽陽至今還保存有祁寯藻為鄉(xiāng)人書寫的各類碑文,其文集中也收錄有數(shù)量可觀的壽序、碑記。一次,他經(jīng)友人介紹得知鄰村韓姓、樊姓修建牌坊,欣然書寫牌匾,不取分文報酬。他在日記中寫道:“相鄰有節(jié)婦,親族共旌之,褒揚閨范,善事也,余所樂為。”道光三年發(fā)生了震驚官場的榆次趙二姑冤案,一名十三歲少女趙二姑遭人強奸,縣衙官員卻包庇罪犯、以通奸論處,趙二姑申訴無門,憤而刎頸身亡。山西各級官吏復審,依然維持原判。后家屬赴京城申訴冤情,在皇帝親自過問下始得澄冤,山西各級官員七人受到嚴懲。事后,榆次民眾在驛道村口為趙二姑設(shè)立牌坊紀念,祁寯藻為此撰寫了對聯(lián)“素志持貞?zhàn)幑馊赵?,稚年赴?jié)寥寥表異乾坤”,并且賦《趙烈女辭》一首,詩中寫道:“煌煌丹詔,旌爾烈女,譴彼官吏”,“若非照以日月,激以雷電,覆盆之下何由見,守土者可以鑒”。不僅盛贊趙二姑的貞烈,同時也以此來警誡官吏必須要以此為鑒,執(zhí)政為民、秉公執(zhí)法。 祁寯藻多次出任學政、考官,每到任所,都會深入調(diào)查實情,整頓陳規(guī)陋習,積極支持地方文化建設(shè),倡導清風正氣。他曾臨書乾隆年間的正直大臣錢灃在灃州試院留存的大字“用嚴”懸于齋署,意在時刻警醒,律己律人。至今眉山三蘇祠還藏有一件祁寯藻的立軸,內(nèi)容是:“曇秀來惠州見東坡,將去,坡曰,山中人見公還,必求土物,何以與之?秀曰,鵝城清風,鵝嶺明月,人人送與。”作品巧借宋代曇秀講“清風明月”的典故來宣揚清廉自守,反對當時官場盛行的饋贈陋習。山西方山昭化寺藏有他題寫的《程子四箴》,其中有“志士勵行,守之有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zhàn)兢自持。習與性成,圣賢同歸”等語,也是借助經(jīng)典辭章的書法作品來實現(xiàn)促進社會教化、凈化人心的目的。道光十六年,在眾多有識之士的倡導和支持下,京城接待士子科考的“三晉東館”建成,祁寯藻欣然為會館書寫了碑記,文中提到“(山西)務(wù)本崇儉之風至今未改”,期望“居是館者,其更爭相砥礪,束身自愛”,無疑都是對于廉潔風尚的倡導、志行砥礪的策勉。
縱觀祁寯藻的成長與仕宦經(jīng)歷,不難看出,他之所以能夠廉潔自律、并且終生致力于推動官德政風建設(shè),除了正統(tǒng)的儒學教育及強烈的責任擔當外,還應(yīng)與其童年遭際有一定關(guān)系。嘉慶九年,其父祁韻士任戶部郎中,因前任監(jiān)督失察造成國庫虧損受到牽連,被革職入獄,后發(fā)配新疆。少年祁寯藻曾在獄中服侍父親八個多月,對貪腐危害有刻骨銘心的感受。他立志成為勤政廉潔、疾惡如仇的清官,“歷事四朝,久參密勿,侃侃持正論,不少阿附取容”(秦湘業(yè):《祁文端公神道碑》)。祁寯藻為官五十余年,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卻“不受私謁,有饋贈者必卻之”。雖然位居高位,但其老宅卻破敗不堪,無法居住,以至晚年回鄉(xiāng)養(yǎng)病時只能借住寺廟,時人借用贊譽宋代名相寇準的詩句“有官居鼎鼎,無地起樓臺”來贊美他。也正因為如此,通常被賦予怡情養(yǎng)性的書法活動,在祁寯藻這樣具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生活中實現(xiàn)了政藝合一、相得益彰的功效。祁寯藻晚年出任同治皇帝的領(lǐng)班師傅,他給皇帝推薦的法帖是柳公權(quán)的《玄秘塔碑》,以集字內(nèi)容“為御殿箴”。柳公權(quán)是唐代著名的正直大臣,其“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主張是古代賢臣向皇帝進行“筆諫”的經(jīng)典范例,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劉維東,系山西大學書法藝術(shù)研究所所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