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期視角看,如果要給本周紛繁的世界經濟選一個主題詞,毫無疑問應該是來自中國的“開放”。
從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一系列主動擴大對外開放舉措,到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30周年大會上宣布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習近平以堅定的承諾告訴世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對于全世界來說,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zhàn)。自4月13日起,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和自由貿易港走進世界視野。這是彰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最新重大舉措。
對于中國自身而言,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主動大幅度擴大開放,既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也標志著中國“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再度出發(fā),“以開放促改革”。讓我們回顧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第七章“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明確宣示了“以開放促改革”的思路——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yōu)勢,以開放促改革”。類似的表述,在其后的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再出現(xiàn)。
為什么要“以開放促改革”?從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來看,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就必然要求是一種開放經濟。后發(fā)國家,在工業(yè)化起步之初不得不對本國市場實施了較高程度的保護,但這種保護不是目的,只是階段性的工具;隨著中國國內產業(yè)發(fā)展日益成熟,隨著中國以遠超世人預期的出色成績克服一個又一個掣肘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與宏觀經濟穩(wěn)定的“缺口”,客觀上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擴大對外開放,通過更大規(guī)模利用國際市場的投入品來保持國內制造業(yè)和其他產業(yè)的成本競爭力,通過分享中國成長的機會來引導外部貿易伙伴與中國市場接軌,通過引進競爭壓力的“鯰魚效應”強化國內市場競爭,保持國內產業(yè)的活力。
站在更高層次上審視,“以開放促改革”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將波及全社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長期的和平繁榮不可避免會孳生出一系列分利集團。能否打破這種分利集團并有效遏制其復發(fā),是決定一國和平繁榮能否持久的關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作為,客觀上也是打破了改革開放時期孳生的一系列分利集團的利益格局。在此基礎上,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改革,可以消除中國改革開放的暮氣,為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注入新的奮斗朝氣。
北有雄安,南有海南,它們都充滿新的奮斗朝氣,是試驗區(qū),是希望之地,是奮斗中國的縮影,讓人看到未來。任何一個經歷了長期和平繁榮的社會客觀上都需要自我革新,但能夠擁有這種勇氣、決斷與執(zhí)行能力的政黨和國家很少。
面朝大海,再沐春風。今日之中國表現(xiàn)出了這種可貴的勇氣、決斷與執(zhí)行能力,在“第二次革命”40周年之際,再度出發(fā)。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