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倡導法治,切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思想觀點,為在歷史新起點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深刻闡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執(zhí)政黨,我們黨在總結各種經驗教訓基礎上認識到,法律是國家治理的根據,治理國家,一定要有合理的制度,根據一定的法律來做事,才能夠成功。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深諳法治的歷史語境,也洞察當代中國的問題所在,深刻闡述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首先,結合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驗分析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經歷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切實體會到,法律是國家治理之根據,沒有法律,政治便無所依據,導致人人各行其是,各逞其私,如此一來,政治腐敗,國家必亂。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
其次,從解決當前發(fā)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論述全面依法治國的地位和作用。現(xiàn)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面對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中國夢和長遠發(fā)展,就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法治上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第三,依據國際經驗闡述全面依法治國的必要性。當今世界各國無不選擇法治,藉法律之力,謀求經濟繁榮、政治賢明、社會有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觀世界近現(xiàn)代史,凡是順利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xiàn)快速發(fā)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xiàn)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xiàn)經濟社會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中國要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堅持和實行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科學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豐富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xiàn),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 中國法治建設必然要求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進行了科學論述。
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是這一當代中國最深刻制度變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qū)別。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絕不是要虛化、弱化甚至動搖、否定黨的領導,而是為了進一步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改善黨的執(zhí)政方式、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第二,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既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也領導人民執(zhí)行憲法法律,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帶頭守法。” 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作為人民的受托者,作為人民利益實現(xiàn)的踐行者,中國共產黨必須遵守體現(xiàn)人民意志的法律,必須遵守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的法律。因此,捍衛(wèi)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xiàn)。既然黨和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我國就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
第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人類社會的實踐表明,人的行為需要通過各種規(guī)范加以控制,而法律和道德是兩種最重要的規(guī)范。道德是柔性的規(guī)范,重在自律;法律是剛性的規(guī)范,重在他律。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因此,“這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既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也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使法治和德治相互結合。
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
在這些論述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對開展依法治國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是堅持立法先行。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立法先行。2010年,中國形成了以憲法為統(tǒng)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但是,法治理想與治理實際之間仍然存在差距。一方面,把紙面上的法律轉換成為生活中的法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為此,要堅決樹立憲法權威,不斷完善立法體制,特別注意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促進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統(tǒng)一,立法進程與改革進程相適應。
二是堅持重在實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黨必須依法執(zhí)政。一方面,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另一方面,要按照黨內法規(guī)與國家法律銜接、協(xié)調的要求,大力加強黨內法規(guī)體系建設,處理好黨內法規(guī)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同時,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因為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zhí)法,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依法行政的重點是堅持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
三是堅持公正司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政法機關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較多的部門,是群眾看黨風政風的一面鏡子。如果不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就不會相信政法機關,從而也不會相信黨和政府。 為了保證公正司法,必須深入推進司法改革,旗幟鮮明反對司法腐敗,構建開放、動態(tài)、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
四是堅持全民守法。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在于全民守法。只有每個公民都依法辦事、自覺守法,法律才能真正被遵行,法治才能真正實現(xiàn)。沒有公民的自愿守法,哪怕法律設計得再完美,也不會有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 推進全民守法,必須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也必須以實際行動樹立法律權威,讓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xiàn)象蔓延開來,要逐步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必須帶頭守法。所謂帶頭守法,就是各級黨組織都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全體黨員都要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主要是通過各級領導干部的具體行動和工作來體現(xiàn)、來實現(xiàn)。特別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帶動全民守法。
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指引下,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們黨的執(zhí)政理念,成為我們社會的價值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立法的科學完備、司法的公正透明、依法行政進程的大力推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法治正在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法治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中國需要法治,中國也正在走向法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