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正確的選擇,保持干事的激情,堅守崇高的信念,是我們應該交出的答卷
《蘇東坡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蘇東坡被貶嶺南惠州后,無職無權(quán),但他得知廣州當時有疫病流行,就寫信給太守王古,建議籌備一筆基金,做創(chuàng)立公共醫(yī)療機構(gòu)之用,還建議引泉水解百姓之急,并提交了一套詳細的水管制造方案:水管用大竹管做,竹管接口處用麻縛緊,外面涂上厚漆,以防漏水;每一段竹管要開一小口,以竹橛堵塞,若竹管之中有閉塞不通,便打開此小口檢查……他還叮囑王太守,切莫讓人知道方案出自他手,以免節(jié)外生枝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故事啟示我們,只要胸中有情懷,不管什么處境,都會選擇擔當。
今天的人民軍隊鳳凰涅槃,面貌煥然一新,這得益于黨中央、習主席的科學決策和堅強領(lǐng)導,也得益于廣大官兵的責任擔當和犧牲奉獻。誠然,為了擁護支持改革,有的官兵脫下軍裝,有的異地移防,有的調(diào)職受限,有的暫時“編余”,有的擔子加重,有的還面臨諸多新難題??梢哉f,改革的“陣痛”實實在在地落到了一些官兵身上,現(xiàn)實的考驗也實實在在地擺在了一些官兵面前。面對改革的持續(xù)推進,身處其中,是選擇自我松懈還是擔當堅守?想想近一千年前的蘇東坡,或許應知怎么做。
調(diào)整改革中,有的同志仍按照過去慣例給自己設(shè)定某種預期,覺得自己工作也干了,任職年限也到了,應該得到相應的平臺,得之則喜,不得則憂,最終迷失自己;還有的同志“三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尤其是看到別人進步比自己快,就心生失落,心態(tài)失衡,工作干勁不足。相反,同樣的處境,也有很多同志卻“編余不業(yè)余,移防不移志”,他們珍惜軍旅,不負時光,堅持標準不降、干勁不減、作風不散,組織讓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求怎么干就怎么干,體現(xiàn)了新時代革命軍人應有的擔當和情懷。
黨史軍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年長征,盡管起初紅軍官兵不知道戰(zhàn)略轉(zhuǎn)移何時才能結(jié)束,不知道最終去往哪里,但大家堅信“只要跟黨走,跟著抗日救囯的理想走,就會有前途”,堅信“不論我們自己是否到達勝利的彼岸,我們的旗幟一定能到達”,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使平均年齡不到25歲、每百人不到80桿槍的紅軍隊伍,沖破敵軍封鎖,翻雪山、過草地,贏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勝利。這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信念,不管什么困難都能克服,都會堅定追隨信念走。由此想到我軍正在進行的這場偉大變革,有的同志總是從自身角度考慮問題,遇到的困難多一點就受不了,心生抱怨。相反,也有很多同志“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但知道今天應該干什么”,他們始終堅守崗位、保持定力,斗志昂揚地在崗位上扎實工作,體現(xiàn)了新時代革命軍人堅定的強軍信念和夢想。
有人說,這是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diào)整的時代。作出正確的選擇,保持干事的激情,堅守崇高的信念,是我們應該交出的答卷。以改革大局為重,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多關(guān)注自己能力素質(zhì)的提高,少一些“自我設(shè)限”的個人設(shè)計。若能如此,不但改革必成、強軍可期,我們每個人也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