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客》雜志的一張最新封面毫無征兆地在朋友圈里刷了屏。封面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早前,國外媒體基于劍橋大學的數(shù)據(jù)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yè)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得出兩個基本結論。
其一,如果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被(智能)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荷缃荒芰?、協(xié)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chuàng)意和審美。
其二,如果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無需天賦,經(jīng)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復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里,不聞天下事。
這個分析和說法的準確性如何,可以莞爾一笑,但有些問題值得認真思考——未來哪些職業(yè)會否被機器人“淘汰”。機器人不能取代的人類工作,早在人工智能還沒廣為人知時,就有不少人認為是涉及情商的工作。
現(xiàn)在,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分析人員同樣認為涉及情商的工作,不太容易被機器人搶去。涉及創(chuàng)意和審美的工作,也不容易被機器人取代,這也意味著,即便是那些經(jīng)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和大量的重復性勞動的工作,只要有創(chuàng)意和花樣,同樣也不容易被機器人取代。
例如美國的普通郵差弗雷德,他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客戶提供超值的人性化服務,得到公司的重用和屢屢加薪。所以,無論什么工作,踏實肯干、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以及超值服務,都是永久擁有飯碗的保證,即便機器人與人競爭有更快的效率,但后者在情商方面,決不會敗在機器人手下。
直到現(xiàn)在,機器人也還是冷冰冰的,不會與人交流,更沒有協(xié)調(diào)能力。世界上第一個取得公民資格的機器人索菲亞聲稱要“毀滅人類”,但它也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它不僅沒有自我思維,也沒有同理心和實際的社交能力。
機器人沒有情商意味著這是它的短板,因此不可能取代人類需要情商高的職業(yè)。但是,這個短板也意味著索菲亞“毀滅人類”的玩笑可能一語成讖。不會與人溝通和協(xié)調(diào)的機器人,一旦在現(xiàn)實和工作中遇到不如己意,準確地說不符合程序的指令和行為時,機器人既有可能永遠都按程序來辦理,也有可能蠻干,甚至惱羞成怒,毀物傷人。此前,已經(jīng)有過機器人傷人的事件了。
顯然,惱羞成怒屬于情商的范疇。嚴重的問題在于教育機器人或讓機器人深度學習。如果未來,人類教會了機器人理解和擁有情商,或者機器人真的可能像生物那樣演化出情緒和管理情緒的能力,也意味著人類的絕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取代,人就好好享受機器人替人工作創(chuàng)造的產(chǎn)品。不過要解決的是,人類如何永遠管理機器人,既讓其乖乖為人服務,又要被人類鎖進籠子,不能“犯人作亂”。
所以,人工智能再怎么發(fā)展,對于一個一心想好好工作并有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的人來說,都不太可能失業(yè),這也是“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再說,活到老學到老不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永遠有工作的基礎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