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的計時器停止擺動,當死亡悄然降臨……這一刻,你留在世上的會是什么?近日,一場集體“葬禮”在成都七中萬達學校的體育館里舉行,54名初一學生靜靜地躺在地板上,體驗著“死亡”的滋味。20分鐘的體驗“死亡”之后是重生,當再次面臨這個世界時,不少學生留下眼淚,有人說著對“前世”的后悔、有人感悟對生命的敬畏、也有人感嘆要活在當下。
體驗“死亡”,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通過設定一定的“死亡場景”,讓學生了解生命,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在我國,由于父母、長輩認為死亡很晦氣,大多忌諱談死,因此,在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有父母跟孩子談到死亡的話題??傮w看來,我國家庭教育中,對學生的生命教育都比較薄弱,這就需要學校教育以科學的態(tài)度推進生命教育,也引導家庭和社會轉變對生命教育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一些大中學校也不時舉辦體驗“死亡”的生命教育課程。輿論在談論這類活動時一直充滿爭議:有人還是持避談死亡話題的觀念,質疑為何生命教育要體驗“死亡”,有人則覺得體驗“死亡”是噱頭,場景不逼真,就像這次這所學校組織的體驗“死亡”活動,讓學生們靜靜地躺在地板上憑空想象“死亡”并不合適,真要體驗“死亡”,應該去殯儀館或者墓地——此前重慶就有大學生去殯儀館躺進棺材里體驗“死亡”的事例,這會讓學生對“死亡”有更貼近的感受。但其實,開展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舉辦這類教育的意識以及師生對這類教育的態(tài)度,而不在于一定要營造逼真的場景。如果僅僅把這類教育作為形式,那么,即便就是到殯儀館體驗“死亡”,學生可能也難以樹立生命意識,而“人生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斷地戰(zhàn)斗”“一生只有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一切想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的學生體驗感受,也道出了現(xiàn)有生命教育教學形式的空泛。
從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看,是要教育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而更進一步,則是對學生權利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即自己有什么權利、尊嚴,要承擔怎樣的個體、家庭和社會責任,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尊嚴,以及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尊嚴等等。我國一些學校近年來一直宣稱重視生命教育,也舉行了一些生命教育的主題活動,可是,卻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并不尊重學生的權利和尊嚴,這樣的生命教育最終難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比如有的學校進行的生命教育,實質是“成功學”的勵志教育,通過此門課程倡導學生爭分奪秒地學習,而不是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怎樣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在我國中學生中,甚至還有一句口號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這哪是生命教育,而是反生命教育。
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是服務于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不是為了實現(xiàn)什么功利的目的。目前,大多數(shù)開設的生命教育課程有兩種功利情況:一是學校把開展生命教育作為“教育成果”,于是將生命教育形式化、概念化,重視宣傳效應,而忽視學生本人的成長;二是生命教育服務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希望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更集中精力學習,因為在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中,凡是與升學無關的教育,都存在邊緣化的傾向,而要推進某類教育,最終也要將其和升學掛起鉤來。大家所見的學生生命教育感悟,很多都落腳到反思自己沒有抓緊時間學習,沒有聽父母老師的話好好讀書,以及決心努力奮斗等等這些教師和家長喜聞樂見的“成長”上。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是學生身心、人格健康成長所不可缺失的。這些教育不能被邊緣化,也不能被功利化、形式化,而應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以學生為本,尊重每個學生個體,讓每個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有責任擔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