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三環(huán)開車行駛一個半小時,我到達了北京市平谷區(qū)劉家店鎮(zhèn)寅洞村。敲響大鐵門,胡殿文對我們說了四個字:“來啦?進屋”。待我順勢走進他的大瓦房,環(huán)顧一圈之后再回頭,他人沒進屋,開著電動三輪車出去了……
胡殿文的老婆崔鳳玲大嬸說,“他去給你們摘桃去了,怕兒子摘得不甜,非得自己親自摘,你們稍等會兒。”10分鐘后,胡殿文拿著一盤子大桃進了屋,讓我們吃,味道和城里買到的相比,口感好太多了。
一邊吃桃,一邊聊天。都說人的眼睛會說話,隨著年歲增長,眼神里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復雜,胡殿文屬牛,年齡和我父親相近,卻不像我父親的眼神那樣“復雜”。胡殿文的眼神很純凈,用他愛人的話說,“胡殿文陪桃子的時間,比陪我的時間都多”,胡殿文顯出了羞赧的神情。他愛人繼續(xù)補充:“他沒事兒就喜歡跑桃園里呆著,坐在桃樹下面抽顆煙,瞅著樹傻樂。”
起初我不太能理解這樣的想法,等到拍攝結束之后,我感覺到他的確如此:桃樹是他們家的經(jīng)濟來源,種植大桃讓他的人生更加精彩。
胡殿文本來不是桃農,早些年給人拉磚搞運輸,也掙不到什么錢。結婚后,愛人說種桃掙錢,再加上丈母娘也是農技員,既然有這個“人和”的優(yōu)勢,不如利用起來,回歸農民的身份。胡殿文愛琢磨,買來好多書籍,沒幾年的功夫,自家的大桃已經(jīng)讓他們感受到了甜頭,收入也逐年遞增。
在農村環(huán)境中,胡殿文這樣的人是非常理想的人格——懂得上進、肯吃苦、為人誠實守信,是個如意郎君和好父親的性格構成,同樣也是一個好果農所需要的條件。正是因為他總是在研究如何能夠種好大桃,才讓他家的桃子屢次成為“甜桃王”。耐得住辛勞,不使用劇毒農藥和除草劑,使他的桃子色香味俱佳而且吃著放心,于是他的桃子才能夠擺上國宴的餐桌。誠信經(jīng)營,不玩兒小心眼兒,讓他當上了“平谷榜樣”,成為一個“明星果農”。
我們拍攝的時間,對于桃農來講是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刻。因為是收獲的季節(jié),胡殿文每天都要3、4點鐘起床,親自摘桃、包桃、裝箱、發(fā)快遞……下午剪枝、除草、除蟲。由于忙碌,胡殿文的兒子也和老板請了兩個月的假,回家?guī)椭謰屖圪u大桃。兒子對于現(xiàn)代科技掌握得比父母熟練,發(fā)快遞這個活兒就由兒子承擔了。不光如此,還給家里制作了微信、支付寶的二維碼塑料牌,二維碼牌子放在母親路邊賣桃的攤位上,方便開車至此的城里人的支付習慣。他家的攤位也是整條街上為數(shù)不多的可以掃碼支付的,成立一道亮點。
道別之后,我們的車駛離了他家的攤位。實習生回頭看了看他們,告訴我,胡殿文又騎著摩托車進了桃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