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民航局飛標司副司長朱濤透露,《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guī)則》第五次修訂已發(fā)布,將于2017年10月起實施。根據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發(fā)展趨勢和國際上的研究成果,此次修訂放寬了對于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管理規(guī)定,允許航空公司為主體對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影響進行評估,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使用政策。這意味著,民航局已經將便攜式電子設備能否在飛機上使用的“審批權”下放給各航空公司。
該消息一經放出,便迅速被許多人解讀為是“進步”和“福利”。隨著民航局放權給航空公司,飛機上手機“禁令”有望逐步松動。這一小小的調整,在帶給乘客直接便利之余,實則也傳遞出航空業(yè)和公共管制的某些深遠變化。
其實在此前許多年,關于“飛機上禁用手機”的爭議就一直存在。然而眾所周知的是,但凡涉及到“航空安全”,最嚴厲、最保守的管制標準才具備理所當然的“正確性”。在此大背景下,飛機上放開手機使用,著實不易。
很多國家已經陸續(xù)取消了飛機上的手機禁令,由此所形成的一個有趣的反差是,同樣的機型、同樣的硬件、同樣的飛行條件之下,中外針對機上手機使用的管理標準卻是迥然相異。據此,不少人認為我國所推行的飛機上手機“禁令”落后于全球航空業(yè)發(fā)展大趨勢。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簡單的對比并無太多意義。畢竟,涉及公共安全的規(guī)則變更不能基于效仿或跟風,只能源于獨立思考和嚴密論證。這種相對“滯后”,顯然是為了給行業(yè)實踐、技術發(fā)展和科學論證留出足夠時間,以求從各方面都能確保“萬無一失”。
時至今日,放開飛機上用手機“禁令”已然是水到渠成。這一過程,既是公共安全規(guī)則自我刷新和修正的過程,也是科學理性驅散偏見謬誤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在去年,民航法修訂征求意見稿還提出,“坐飛機違規(guī)用手機可最高罰5萬”。如今,職能部門卻順應大勢,適時基于務實立場靈活調整公共管理規(guī)則,這種做法理應得到認可。只不過,這同時也意味著,有必要從立法源頭重新梳理和統(tǒng)一關于飛機上手機使用的一攬子規(guī)定。
放開飛機上手機“禁令”,來得遲并無大礙,走得穩(wěn)才真正重要。其實,在當前語境下,飛機上使用手機,與其說是一個安全議題,不若看成是一項和公眾心理、民情輿論有關的公共話題。如何扭轉刻板印象、如何在實踐中落實新規(guī),在“禁令”放開之后,都有賴于管理部門和企業(yè)審慎思考,并給出周全解決方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