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專家:生物識別有風險,應對其進行完整的安全性測試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網絡安全專家:生物識別有風險,應對其進行完整的安全性測試

摘要:魏昊則指出,從長遠看,對于收集、掌握用戶信息的互聯網企業(yè),我們應該有更嚴格的要求。這些企業(yè)有責任保護用戶數據不被泄漏。這其中,既包括有意泄漏,不能讓員工偷偷把數據拿出去出售;也包括無意泄漏,即確保數據庫不被黑客攻擊。

W020170918496092185646

9月17日下午,網絡安全專家接受媒體采訪。從左到右,劉權、李京春、趙波、魏昊、卿昱、李新友。

大數據正在開啟智能時代。互聯網技術發(fā)展到今天,生物識別技術到底安全嗎?個人信息泄漏該如何遏制?

9月17日,2017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進入第二天,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主任魏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研究所所長卿昱、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京春、國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師李新友、賽迪網絡空間研究所所長劉權等多位網絡安全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探討當下熱門的網絡安全問題。

生物識別不能保障絕對安全

刷臉登陸、指紋支付、虹膜掃描……互聯網讓人類生活更加便捷,同時也帶來新的隱患。

劉權表示,近年來,隨著自身技術的演變和發(fā)展,生物識別的準確率已大幅提升,可達到90%。在相對安全封閉的局域網環(huán)境下,這類技術應用廣泛,比如銀行、機場、企業(yè)都在嘗試。但如果作為互聯網在線認證手段,生物識別仍有缺陷。

為什么呢?劉權解釋,不論是臉部、指紋還是虹膜,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都會轉化成數字進行傳播,只要是數字,就必然面臨著模仿和復制。

此外,生物識別還有一個弊端,即不可撤銷。我們每個人就有一張臉、兩個虹膜、十根手指,一旦泄漏,幾乎沒有更改的余地,這就需要通過更先進的技術確保生物特征信息處在安全環(huán)境下。

既然有風險,生物識別技術還能不能用?怎么用?

趙波認為,生物識別確實在一些特定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這一技術應在多維確定的基礎上使用。簡單來說,就是不能把刷臉、按指紋作為登陸認證的唯一手段,還應配合使用其他識別手段。

李京春則表示,現在的生物識別技術還不能完全保障安全性,比如刷臉,用一張照片左右晃晃,也許就能蒙混過關,給黑客留下了巨大漏洞。

因此他建議,針對當下各種各樣的生物識別技術,有關部門應對其做一個完整的安全性測試。既然要測試,首先得有相應的標準,目前,針對生物識別技術相關標準正在制定研究中。

責任編輯:王妗校對:董潔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