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中的塞罕壩七星湖。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攝
“我慶幸自己是一名攝影師,能用相機記錄下自然賜予我的種種感悟,不論時間長短,都是我對塞罕壩情感的印證。”風光攝影家姜平說。
8月初以來,各大媒體就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持續(xù)而深入的報道。塞罕壩的壯麗風光被更多的人熟知。善于透過鏡頭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攝影人,以專業(yè)的目光重新打量這片林海。
早在1993年初夏,姜平首次來到塞罕壩。他敏感地發(fā)現(xiàn),塞罕壩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攝影創(chuàng)作,“雖然這里沒有山的雄偉,也沒有海的寬闊,但卻能給人一份出奇的平靜,這種源自草原的魅力常能喚起我內(nèi)心深處的寧靜與祥和。藍天、綠草、湖泊、白樺林,這一切將我?guī)雺艋冒愕膶庫o世界”。
“水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這是對塞罕壩風情的高度概括。在中國日報記者鄒紅看來,塞罕壩是攝影人創(chuàng)作的一個福地,“森林無邊無際,綠色鋪天蓋地,清風吹過來,有著律動的節(jié)奏。一片一片的花海,色彩豐富,層次分明,拿著相機拍攝,橫豎都是一個美”。
王龍原來是學美術的,1991年來到塞罕壩林場工作。這里的四季,景色變戲法似地好看。他禁不住拿起相機,踏遍林場的每個角落,成了一個攝影人。2008年,他的一幅作品《天然氧吧》,定格了塞罕壩獨特的自然景觀,被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委會選中,和另外199幅作品懸掛在各類奧運場所。多年透過鏡頭看塞罕壩,王龍總結(jié)出拍攝這片林子的規(guī)律:“拍大片,上山尖;拍好片,等多云天。”
在塞罕壩,姜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幻無窮,而且美妙的風景總是在前方,充滿了未知的誘惑。于是,他幾十次來到塞罕壩,“相機不離手,腳步不停歇”。他發(fā)現(xiàn),夏季的塞罕壩到處都是養(yǎng)眼的綠色,即使在陰雨天,光線漸漸暗淡時,湖面上的綠色湖草還是鮮嫩的,拍下的畫面讓人覺得很舒服。2004年,他出版了畫冊《塞罕壩——解讀風光攝影》,廣受好評。2009年,又出版了一本風光圖文書,取名《風光攝影解析:塞罕壩》。在書中,他不時抒發(fā)著對塞罕壩壯美的贊嘆。
通過深入采訪,鄒紅發(fā)現(xiàn),塞罕壩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風景上,也體現(xiàn)在精神上。
“采訪過程中,我了解到‘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這個綠色奇跡背后很多感人的故事。這一片人工林,凝聚了三代人55年來付出的努力與心血。所以在拍攝時,我就覺得一棵樹不只是一棵樹,它是立體的,是有溫度的。”鄒紅感受到了這片林海的重量。
王龍是“林二代”。在散文《我的父輩——致塞罕壩機械林場創(chuàng)業(yè)者》中,他寫道:“我的父輩,你是綠色信念的追求者,像一棵棵尋著陽光生長的樹。舉一顆顆赤子之心,苦也如歌、累也如歌、哭也如歌、笑也如歌——壯麗如歌。”
采訪時,鄒紅遇見了80歲的張省。張省是位“老壩上”,身體硬朗,走著走著,心急了不管不顧,還一路小跑。張省夫妻倆,加上三個女兒、兩個外孫,一家就有7個人在林場工作。鄒紅專程來到他的家里,為這個大家庭拍了全家福。
“他吃過很多的苦,當年工作很努力,聊幾句就知道他藏著很多的故事,但是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特別的事跡,很普通。他總是笑著,跟小孩子一樣可愛,心態(tài)豁達、樂觀,讓人心里暖暖的,肅然起敬。”鄒紅說。
她拍攝的全家福,11位家庭成員自在地坐著,朝著鏡頭朗聲地笑。墻上掛著大大的“福”字,還有一幅畫,四只駿馬在撒歡地跑,名字就叫《馬到成功》。
取景時,鄒紅想著要把這幅奔馬圖收入鏡頭,“以張省老人為代表的塞罕壩人,就像馬兒一樣,忠誠可靠,不知疲倦,永遠向前奔跑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