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19日晚播出了第二集《大智立法》??v觀全片,能夠深刻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制定了一部又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立足現(xiàn)實國情、展現(xiàn)時代特點、邏輯結構嚴謹?shù)姆伞?梢哉f,最高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是下了一盤又一盤“很大的棋”。
作為立法活動的參與者,我見證了五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扎根中國大地,直面中國問題,敢于創(chuàng)新,很好地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立法機關深刻認識到,既然立法要確認法律關系,定紛止爭,就必須立足于基層現(xiàn)實,洞察民眾疾苦,解決實際問題。立法機關緊緊抓住不放的一點就是:要對我國原有的立法、司法經驗進行總結、提煉,體現(xiàn)立法者智慧,展示立法的“中國元素”。這一點在今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的民法總則中貫徹得特別好??梢哉f,中國的民法典制定經過幾十年的充分準備和反復討論,是非常慎重的,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既堅定了文化自信,使民法總則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性,同時,也善于用世界眼光,學習外國的立法經驗,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最終制定出了凝聚廣大共識的民法總則。
專題片通過大量的事例和數(shù)據(jù),向人們充分展示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活動中,能夠嫻熟地運用立法技巧。第一,能夠準確定位每一部法律的總基調,使立法既有質量也有效率。例如,民法總則的制定涉及千家萬戶,世界各國的立法文本也很不相同,如何在一團亂麻中梳理出清晰線索原本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立法機關始終把握住一條主線:民法本質上不是管制法而是“人法”,其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愛,最高目標是服務于人的尊嚴和人的發(fā)展。民法典的總基調是弘揚人格尊嚴、尊重個人價值、體現(xiàn)人文關懷,對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盡量少干預,多賦予民事主體自主權。民法總則的這一立法主旨定調之后,對民事權利一章的規(guī)定可以說是費盡思量,關于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義務的規(guī)則設計也都以人為中心而展開,廣泛確認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權益,規(guī)定了胎兒利益保護規(guī)則、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老年監(jiān)護制度、英烈人格權益保護等,實現(xiàn)了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保護。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對民事權利的廣泛承認和全面保護,民法總則才能夠真正“撐得起來”。
第二,追求立法的精細化、精準化。立法是高水平創(chuàng)作,立法者必須多方聽取意見,凝聚共識,盡可能采納各方面的觀點,要多用百姓看得懂、最為通俗的語言,對法條用語、條文位置甚至標點符號都要精益求精。這一點,在立法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制定或修訂過程中表現(xiàn)得特別充分。
第三,立法者有“留白”的智慧和勇氣,有時候就是要追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境界,要惜墨如金。對于目前看不準,分寸感不好拿捏的問題,必須在立法上留有余地,對一些問題作模糊處理。在民法總則等法律的立法過程中,就對一些各方面并未達成共識的問題未作規(guī)定,或僅作相對概括的規(guī)定,為未來經驗成熟后細化立法留足空間。
回顧五年來的立法工作,可以清楚地看到,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在落實憲法規(guī)定,彰顯私權的獨立價值,促進主體之間的有序交往方面思路清晰;在通過立法保障民生,持續(xù)推進改革開放方面,提供了多重切實有效的立法保障。五年來,立法機關卓有成效的工作對于實現(xiàn)黨執(zhí)政為民的根本宗旨,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必將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周光權 系十二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