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在發(fā)展、壯大中,逐步確立了戰(zhàn)斗隊、工作隊、生產隊的任務。在大生產運動中,三者實現了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人民軍隊的核心競爭力。
第一,完成三大任務,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推進中國革命過程中,物資匱乏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長期面臨的問題。人民軍隊完成生產隊的任務,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此,毛澤東說:“我們用自己動手的方法,達到了豐衣足食的目的。”完成三大任務,也奠定了革命勝利的基礎。毛澤東指出:“只要我們全體英勇善戰(zhàn)的八路軍新四軍,人人個個不但會打仗,會作群眾工作,又會生產,我們就不怕任何困難,就會是孟夫子說過的:‘無敵于天下。’”
第二,完成三大任務,有助于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首先,三大任務的完成能夠擴大人民軍隊。毛澤東指出:“軍隊生產自給,不但改善了生活,減輕了人民負擔,并因而能夠擴大軍隊。”其次,通過做群眾工作,完成工作隊任務,就能夠更加充分地動員群眾,并使人民軍隊深深植根于群眾之中,從而使人民軍隊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再次,增加生產,保障物質供應,能夠增強部隊的體力。1944年8月22日,毛澤東在《對華中部隊整訓的意見》中要求:“討論養(yǎng)兵,去保證增加生產,改善待遇,增強體力。”
第三,完成三大任務,有助于密切黨政軍民之間的關系,鞏固和增強黨政軍民之間的團結。人民軍隊完成三大任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在完成三大任務實際中,黨政軍民的關系更加密切。毛澤東指出:“部隊有了家務,侵害老百姓財物的事就少了,或者完全沒有了。在生產中,軍民變工互助,更增強他們之間的友好關系。”“有的部隊,規(guī)定了農忙時期以百分之五十的力量,無代價地幫助群眾生產。群眾生產情緒因此大大提高,軍民關系更為融洽,群眾都有了飯吃。游擊區(qū)群眾對共產黨、八路軍的同情和擁護,從此更增高一步。”
第四,完成三大任務,為新中國建設培養(yǎng)了人才,積累了經驗。人民軍隊完成工作隊、生產隊任務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開展社會經濟建設的過程??箲?zhàn)勝利前夕,毛澤東就思考通過大生產運動培養(yǎng)經濟建設方面的人才,使全黨學會做經濟工作,為以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準備。1945年,他向全黨發(fā)出了“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的號召??箲?zhàn)時期,在邊區(qū)大生產運動中,“軍民變工互助”等經驗,直接為1953年后開展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所繼承。
第五,圓滿完成三大任務,形成了南泥灣精神。在大生產運動中,八路軍三五九旅在陜北把荒蕪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江南,從而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