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因厄魯特蒙古準(zhǔn)噶爾部首領(lǐng)噶爾丹屢次率兵進擾內(nèi)蒙,威逼北京,康熙帝決意御駕親征。他命皇太子胤礽留守京城,負(fù)責(zé)處理各部院的奏章,監(jiān)國理政。
那一年,康熙帝43歲,皇太子胤礽23歲。
從現(xiàn)存清宮滿文檔案所詳盡記載的“帝王家事”來看,此時,兩人關(guān)系極為和諧,可謂父慈子孝,樂也融融。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對自己選定的接班人相當(dāng)滿意,也格外關(guān)懷。誰也不曾想到,十余年后,竟然會發(fā)生父子反目,胤礽的太子之位兩度被廢,最終幽死禁宮的悲劇。
而如果不是胤禛失寵失勢,就不至于引起康熙帝駕崩之日,皇四子胤禛(雍正帝)涉嫌“奪嫡”、繼位“不正”的嚴(yán)重政治風(fēng)波,胤礽的兒子弘歷(乾隆帝)更沒有機會創(chuàng)造輝煌的“十全武功”,清朝中葉以后的中國,很可能是另一番面貌了。
歷史不容假設(shè)。我們還是先來看看320年前,在皇權(quán)之爭尚未變得尖銳時,康熙帝與太子胤礽是如何“父子情深”的吧。
“臣所進雞蛋,俱皆破碎”
康熙帝此番離京親征,太子胤礽當(dāng)家,父子關(guān)系發(fā)生了微妙的新變化。之前當(dāng)然是處事強勢的父親處處教導(dǎo),兒子乖乖聽訓(xùn),如今,胤礽不僅要登殿臨朝,代替父親處理日常國政,還要操心遠征在外的父親之衣食冷暖,備辦路途中所需之物,父子之間更多是互相依賴。可胤礽畢竟年輕稚嫩,不熟悉家底,一時難免雞飛狗跳。
康熙三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已在征途中的康熙帝傳旨,要求胤礽將宮廷內(nèi)庫所存的黃寶石送來。胤礽急忙跑到府庫翻找,無奈那兒的寶物堆積如山,琳瑯滿目,不知道父親要的到底是哪一件。焦頭爛額之余,他只找到“黃且圓者一塊”,又找到一塊貌似的“黃寶石”,為免誤事,干脆一并派人送上。千里之外收到兩塊“黃寶石”的父親,見狀只有啼笑皆非了。
同年三月二十七日,胤礽在給父親的奏折中又慚愧地承認(rèn)錯誤,他寫道:“臣所進雞蛋,俱皆破碎。”原來,這一回胤礽給父親運送雞蛋,他動了百般腦筋,讓人用柳條簍斗裝好,再以糠屑填塞縫隙。他覺得柳條柔軟,不會碰碎雞蛋,沒有想到簍斗卻承受不住外力擠壓,極易變形。結(jié)果,經(jīng)辛苦搬運送到康熙帝跟前的一簍簍雞蛋,竟然無一完好。
康熙帝大度地安慰兒子說,“以后裝固進罷”。于是胤礽又換用夾板簍斗,并改鋪稻殼,但畢竟路途遙遠,還是沒有多少雞蛋能安全送達。胤礽只好自認(rèn)無能,“以臣愚拙,常常破損,如何赍送,請皇父指教”。將來要接管江山的兒子,運幾簍雞蛋都費煞思量,康熙帝更加哭笑不得,唯有答復(fù)道:“雞蛋足用,以后見信則進,不則罷了。”
胤礽這位“后勤部長”不稱職的例子,遠遠不止一兩樁。比如他給父親運去漁網(wǎng),因包裝欠佳,漁網(wǎng)中間被駝繩壓斷一二處,露出破洞,根本沒法捕魚。他還送去自制小刀兩把,可是刀身過硬,坑洼不平,康熙帝“手起刀落”,刀刃都掉下來了!康熙帝趕忙選派身邊鐵匠將刀重新打制,回贈給兒子,“以表心意”,并囑咐胤礽仔細試用,從中學(xué)習(xí)技法。
當(dāng)然,胤礽給父親置辦物品,也不是處處都搞砸。他送去櫻桃時,“連水呈進,以保其鮮”;朝臣進獻的楊梅枇杷,雖不耐長途跋涉,也想辦法要讓前線的父親嘗嘗鮮??滴醯凼盏竭@些時令水果、蔬菜,往往板起面孔,告誡兒子自己出征在外,不能貪圖享受,此類物品不必再花功夫進呈。但有時又體會到兒子的一片心意,忍不住朱批回復(fù):“見此不勝喜悅。”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抵達保德州(今山西西北保德縣),準(zhǔn)備渡黃河。他乘坐小船,拉粗繩過河,往返橫渡,非常迅速,滿漢大臣見之無不稱贊??滴醯鄯浅M意,認(rèn)為兒子送來的“繩索極好,甚為結(jié)實,毫無斷裂”。他在奏折的朱批中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訴胤礽,并說,“此甚奇之事寄告皇太子,使之高興”。
由以上種種例子可知,康熙皇帝跟天下千千萬萬的父親一樣,對自己的兒子,尤其是未來的接班人皇太子以充分的包容——兒子事情做得不好,多方鼓勵,唯恐其不自信;事情做得好,則不失時機,強化正向激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