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qū)一位初三老師近日向記者反映,班里不少學生都報名了以“中考沖刺”為名義的課外輔導班。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在北京各區(qū)的初三畢業(yè)班中較為普遍,甚至在有的畢業(yè)班里,八成學生都要參加不同程度的課外輔導。普通級別的中考課外班費用要一萬多,而有些“一對一輔導”、“中考沖刺班”課程的費用則要超過十萬元人民幣。(《北京青年報》5月23日)
是否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或者考試沖刺班,是一個嚴肅的教育課題。在分數(shù)為王的選拔體系下,一個畢業(yè)班有近八成的學生要參加課外輔導,幾乎形成了“全民皆補”的態(tài)勢,折射著教育焦慮下的非理性——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別人補自己當然要補,補總比不補好。也正是這樣普遍的心態(tài),才讓“中考沖刺班”火熱而瘋狂,并達到了十萬費用的極致化。
上不上輔導班,去不去培訓機構,要根據(jù)孩子的意愿,并針對不同的情況區(qū)別對待。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意愿,又愿意積極配合,那么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可以彌補其之前基礎不牢的短板,讓其在短期迅速提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孩子心中存在抵觸情緒對此不配合,那么事態(tài)的走向就會背離預期,孩子的成績也會日益下降,不但補課于事無補,甚至正常的上課效果也會打折。
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是把雙刃劍,但培訓機構宣傳和大家看到的,往往是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不利的因素,從而使得所有人在潛意識中都以為,凡是上課外輔導班都必然有效果。問題在于,要達到興利除弊的目的,就必須在意愿的引導和行為的選擇上,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否則就可能放大“越補越降”的負效應。一方面,補課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讓其犧牲更多的休息時間,也沒有機會與其他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自身不愿意,那么如何強迫都無法達到預期;另一方面,補課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定的依賴思想,反倒讓其更加回避自身問題。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沒有打好基礎,其就會想到自己反正還有補課這個替補。更重要的是,由此其又找到了一個開脫責任的理由,因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輔導班沒有盡到責任。
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不僅參與補課的孩子會如此想,就連家長也有類似的思維定勢。交錢了并補了課,那么學習成績就必須上去,但最終往往事與愿違。關鍵其未能正確認識到,再強大的輔導班都只是一個教育機構,其與學校教育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在運作體系上也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其在方法上更加精細化而已。如果孩子在學校未能解決的問題,在輔導班也未必就能迎刃而解。學習成績的好壞,學生自己才是決定因素,而其他外力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因而,只有先解決了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和動力問題,那么輔導才能成為強大的助推器。
假若在一個輔導班中,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成績呈下降態(tài)勢,那么說明輔導班的方法存在問題;反之,若大部分人的成績是上升的,那么說明其方法具有有效性,問題出在家長與孩子身上。補課有沒有必要,應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條件,作為家長應解決兩個問題,既不能以“為你好”名義去強迫,也不能以同樣的理由而拒絕。根據(jù)孩子的意愿與狀況,作出嘗試性的選擇并有效驗證,才能達到“且行且試”的效果,也才能降低越補越降的風險。
面對瘋狂的“中考沖刺班”更應保持理性,我們可以肯定其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不過當全民都參補而形成了龐大的校外市場,家長們的選擇也就成了教育最沉重的課題。應試教育的模式根深蒂固,已然形成了強大的路徑依賴。如何避免本末倒置,則需要形成共同的教育改革與方式的認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