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積水增加透氣,未來將全市推廣
副中心栽樹首配“呼吸通道”
昨天,記者在城市副中心綠化工地上采訪,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樹坑里插著白色管道,口徑從5厘米到10厘米不等,多的一個樹坑里插了4個。樹坑里為何要插管子?技術人員解釋,這是今年苗木栽植的新措施,目的是讓土壤大口呼吸,減少雨季的積水。
這片正在建設的綠地位于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對面。這幾天,大規(guī)格的油松苗木正在陸續(xù)栽植。“油松怕澇,雨季積水對它們生長特別不利。”市園林綠化局城鎮(zhèn)綠化處丁洪興介紹,為了能及時排澇,每個種植油松的樹坑下都墊了四五十厘米厚的礫石層和沙土層,另外還插了1個到4個不等的“呼吸”管道。
這些管道,有的是PVC材質,上面鉆滿小孔;有的是用塑料線繩編織而成,周身布滿空隙,外面包裹無紡布;有的就是一根長長的PVC管,直接插到樹坑里。形態(tài)不一,但功能差不多,就是讓土壤大口呼吸,增加透氣性。雨季來臨時,這些透氣管道可以加速土壤的水分蒸發(fā),減少樹坑積水。
丁洪興介紹,這片在建綠地總面積33.2公頃,大小喬木預計會栽植5200棵。和油松一樣,絕大多數大規(guī)格苗木,都會配備透氣管道。有的還會給樹苗根部包裹用塑料布和鐵絲做成的軟管,增加根部的透氣性。
不止是“呼吸”管道,這片綠地施工現場還有不少有意思的細節(jié):平常種樹,都會在填好的樹坑外頭做一個圍堰,方便澆水;可在這里的“千年守望林”,從拆遷村移植來的大樹,統統都是雙層圍堰,即以樹苗為中心,組成同心圓或者回字形,兩個圍堰分別澆水,為根系補給充足的水分。
另外,種樹的土里摻雜著類似于黑芝麻粉的草炭土和基質,為的是增加土壤肥力;修剪枝條后,工人會立馬在斷面上敷傷口愈合劑,減少病菌入侵;剪下來的枝條也不外運,就地粉碎,回填到樹坑里……
“這些措施談不上有多高的科技含量,但貴在用心,對于今后樹木保活有著重要意義。”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副中心綠化工程也是本市的綠化示范工程,上述技術措施今后將在全市的綠地建設工程中推廣。何建勇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