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總則當中有很多亮點,其中“因自愿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條款,相當引人關(guān)注。事實上,這一“好人法”條款先后經(jīng)歷了三次修改才得以敲定,足見過程之艱難。
見義勇為是高尚義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直為人們普遍崇尚。然而,近年來救人被訛或無人敢救的現(xiàn)象,一再刺激著公眾神經(jīng);見義勇為、舍生忘死而事后多憂,讓“英雄流血再流淚”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為弘揚傳統(tǒng)美德,激活社會正能量,多地相繼出臺相關(guān)法規(guī),保護見義勇為行為,為好人“撐腰”,收到了不錯的社會效果。
“好人法”符合尊重生命、幫扶弱者的公序良俗,也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權(quán)責糾葛,匡正社會風氣。民法總則作為上位法,將“見義勇為免責”納入范疇,幾經(jīng)審議和修改,體現(xiàn)了民眾意志和期望。從民法總則草案三審稿增加“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到最終刪除“重大過失”,明確“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個不斷修改的過程,正是人大代表不斷為“好人”爭取更大權(quán)益保護的過程,目的就是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后顧之憂,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我們要為人大代表們這股執(zhí)著勁兒點贊。更要看到,國家層面的這一立法,相當于是給見義勇為行為做了法律兜底,有助于卸掉“好人”對風險和責任的糾結(jié),消除對事后的后顧之憂,讓公眾爭做“好人”更有底氣。這無疑是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守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完善社會治理的一次具體實踐。
看似簡單的免責條款,釋放著法治光芒,讓社會更加充滿正能量。我們有理由期待,這一條款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公眾參與社會緊急救助的熱情,讓善行義舉蔚然成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