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周紫玉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李氏家族有一個人為官清廉,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wù),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燃自家的蠟燭。蠟燭雖小,廉潔事大。“公燭”和“私燭”之間仿佛一個隱喻,劃分的是為官謀事的原則和底線。
“公生明,廉生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然而,少數(shù)黨員干部以權(quán)謀私、腐化墮落,根本原因就是在思想上混淆了公與私的界限,將私利、私欲凌駕于公利之上,有私而無公,損公肥私。正確處理好公與私的關(guān)系,是黨員干部的必修課。
要“強宗旨”,把服務(wù)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作為黨員干部,要樹立公仆之心,切實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傾聽百姓疾苦,了解百姓所需、所盼、所愿,全力辦好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為百姓謀利益、辦實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當好群眾的貼心人”,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湖北省政協(xié)原主席沈因洛卻用他的一生去踐行,緊密聯(lián)系群眾,他堅持了一輩子,一輛自行車,一個黃布軍用挎包,一個本子,一支筆,他的足跡遍布武鋼十里鋼城、百里礦山。把群眾冷暖擺在突出位置,他一以貫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慰問金,他當即轉(zhuǎn)贈給了紅軍烈屬,106張捐款收據(jù),總額達14萬多元,背后都承載的是他對群眾無私的愛和滿滿的情誼。
要“克私欲”,遵循“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古訓。黨員干部要堅決把私欲關(guān)進“紀律”的籠子里,嚴于律己,不假公濟私,不任人為親,時刻牢記“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quán)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做到公私分明,塑造黨員干部的光輝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愛戴。 毛澤東同志經(jīng)常拿起“公與私”的標尺丈量自我,曾為自己定下“三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縣委書記谷文昌反復(fù)叮囑“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當他發(fā)現(xiàn)縣委機關(guān)食堂炊事員給自己的小兒子多打了點菜,從此便禁止孩子到食堂買飯。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用覺悟生動詮釋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quán)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的信守。回望來路,共產(chǎn)黨人篳路藍縷、不畏艱險,成功擊碎一個個“不可能”,靠的不正是立黨為公、不講私利?
要“慮于微”,樹立“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意識。小事小節(jié)上的放縱,對一個人品行和作風的影響是漸進的、隱蔽的,卻也可能是致命的。猶如溫水之于青蛙、蟻穴之于大堤,常常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陷于困境,在溫情脈脈中繳械投降。唐代名相陸贄清廉剛正,但也有官員埋怨他不近人情。唐德宗得知后勸他:“清慎太過,都絕諸道饋遺,卻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納諸財物,至如鞭靴之類,受亦無妨者。”誰知,陸贄對此不以為然,撰文進諫:“賄道一開,展轉(zhuǎn)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日見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在他看來,“涓流不止”,發(fā)展下去必然是“溪壑成災(zāi)”?;ǚ绷芴帗艿瞄_,風狂雨急時立得定,固然能夠彰顯一名黨員的擔當和定力,但遠離大集體、聚光燈和風暴眼,因為不便監(jiān)督和管控,其所作所為,更能真實地檢驗和反映出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高潔或污濁。任何人的腐敗墮落,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微疵到大錯的過程。黨員干部要樹立“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意識。
(作者單位:泗陽縣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