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4日,是當(dāng)年紅二十五軍長征從羅山縣何家沖一路浴血奮戰(zhàn)進入豫西盧氏縣的日子。82年之后的今天,豫西盧氏縣委政府舉行紀念活動,慶祝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并啟動重走長征路活動。中國開國元勛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軍史專家王曉建、陳先瑞將軍之女陳然、徐光友將軍之子徐抗等17名紅二代也從北京趕來參加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張珍藏八十二年之久的紅軍借糧借鹽的借條,令人感慨萬千。
當(dāng)時,這支紅軍隊伍的戰(zhàn)士,大都是十七八歲的孩子,還有不少只有十五六歲。衣著單薄、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還要一路對付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部隊進入盧氏縣后,準備進入陜南豫西一帶建立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但是,前方偵察兵發(fā)現(xiàn),國軍已經(jīng)在五里川、朱陽關(guān)一線布防設(shè)伏。危急時刻,手槍連路遇貨郎陳廷賢。陳廷賢又恰恰熟悉周邊山路,知曉一條繞過盧氏城直奔陜南的偏僻小徑。于是,就有了一段擔(dān)貨郎拯救一支紅軍的傳奇。
1934年12月4日,在叫河(今屬欒川),紅軍偵察兵遇見了正挑擔(dān)叫賣的陳廷賢,并將他領(lǐng)到軍部。程子華軍長、吳煥先政委親自接待了陳廷賢。陳廷賢這年已經(jīng)23歲,多年的苦難經(jīng)歷早已讓他對好壞曲直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他看到接待他的“長官”不但是“山西老鄉(xiāng)”(程子華系山西運城人),而且平易近人、和和氣氣,手下的士兵雖然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卻連隨便吃群眾曬在外面的柿子的行為也絕不容忍,他斷定“這是支為窮人打仗的好隊伍”。于是,當(dāng)他明白了紅軍找他的目的后,他毫不猶豫地說道:“長官,不敢拖延時間,我給你們帶路,遲了就來不及啦!”
12月5日凌晨,紅25軍派手槍團到朱陽關(guān)東黃沙鎮(zhèn)一帶號房子,貼標語,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主力則由陳廷賢帶路,從朱陽關(guān)東北35里處轉(zhuǎn)向西北,沿著一條“72道水峪河,25里腳不干”的深山峽谷,直插盧氏縣南文峪。部隊宿營時,陳廷賢受派秘密到盧氏縣城打探敵人動向,并為負傷患病的紅軍指戰(zhàn)員購買鹽和藥品。陳廷賢沒有辜負紅軍的希望,采辦好東西后速去速回。當(dāng)晚,紅25軍由盧氏城南與洛河之間的隘路神速西進,天亮前,繞過有重兵把守的五里川、東陽關(guān),一舉突破了敵軍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鎖線。
接下來兩天,陳廷賢帶著紅25軍翻越百盤嶺,攻下龍駒寨,過黑溝(今上店),闖官坡,12月8日,抵達豫陜兩省交界處的鐵索關(guān)。敵人怎么也想不到紅軍是如何知道這條人跡罕至的小道的,守衛(wèi)鐵索關(guān)的民團更沒料到會突然冒出紅軍。紅25軍輕易地擊潰了守軍,迅速越過海拔1700米的蟒嶺,成功進入陜南。至此,陳廷賢四天三夜帶領(lǐng)紅軍翻山越嶺,終于突出敵人重圍,蔣介石在盧氏聚殲紅軍的企圖化為泡影。
蘭草街高河村七十五歲的李明山,現(xiàn)在已經(jīng)雙目近乎失明。當(dāng)天,他被請到蘭草街新建的舞臺上,他懷里抱著一個相框,里面保存的是一張82年前紅軍寫的借條。他緩慢地講述就在紅軍手槍連駐扎在蘭草街的發(fā)生的故事。
他說手槍連先是駐扎在高河村奶奶家的場院,因為冰天雪地,手槍連連長就提出能不能讓住到牛圈屋里。我奶奶就說,外面太冷,你們就都擠到我家里算了。連長說我們有紀律,不能住老百姓家里,你能讓住到牛棚就感謝不盡了。這樣,戰(zhàn)士們就開始生火做飯。到晚上做第二頓飯時,因為沒有糧食要斷炊了。連長又找到我奶奶,說,我們沒有糧食做飯了,也沒有鹽吃了。你看你能不能借給我們幾斗糧食,幾斤鹽。吃飽了我們還要上前線呢。
李明山說,當(dāng)時,我們家還有一囤玉谷,大約一兩千斤,還有一個缸,盛有幾十斤鹽。當(dāng)時,糧食和鹽都很珍貴,也是一家人的命根子。我奶奶說,你們這隊伍講理,是好人。看這些娃子凍的多可憐,人家長毛賊隊伍過來,我們早都嚇跑了,糧食財物都讓他們搶光了,誰還給老百姓說一聲借糧呀。不管咋,你們給我家留些口糧,都拿走吧。連長說,我們只要五斗苞谷、三斤鹽。我奶奶用斗給挖五斗玉谷,稱了三斤鹽。連長就要給我奶奶打條,說共產(chǎn)黨為窮人打天下,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歸還。我奶奶說,你們是仁義之師,一定能打下天下。你打條子,我們不要。連長堅持給我奶奶打條子。說不打條拿老百姓東西,住在關(guān)帝廟的軍長政委就饒不了我們,是違犯紀律的。輕則挨批,重則砍頭。
李明山說,我奶奶收了這張借條,交給我爺爺,他們把這張借條裝在一個子彈炮筒里,再安上子彈頭,藏在山墻的墻縫里。他們放到這里考慮的是這事不能讓國民黨部隊或地方保安團知道了,知道了支持紅軍,就要命啦。
隨著奶奶爺爺和我父母的相繼去世,這張借條一直藏在分家分給我弟弟的房子里。我弟弟后來外出在煤礦當(dāng)工人,沒有在家住。前幾年,房屋因年久失修,加上陰雨天氣,房子呼啦塌了,我們在拾掇房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枚子彈。開始還以為是個子彈,但一擰子彈頭就掉了,我搖搖看里面沒有火藥,就掏出一個紙卷,展開一看,就是這張借條。借條已經(jīng)發(fā)黃,但字跡很清楚,上面寫著: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食鹽三斤 。工農(nóng)紅軍手槍連 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
經(jīng)筆者查詢,農(nóng)歷甲戌年正好是1934年,冬月十三日,應(yīng)該是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三日,陽歷是12月19日。當(dāng)時,紅二十五軍正好在豫陜交界處開展游擊戰(zhàn)爭。
李明山說,后來有人聽說我有個紅軍打的借條,就找我說,你發(fā)財了,狠狠向政府要筆錢還帳。連本帶利,要還十幾萬吧。一傳十十傳百,就傳開了。盧氏縣黨史辦和老促會領(lǐng)導(dǎo)來看了借條,說我們找專家鑒定一下,結(jié)果,證明是真的,屬于珍貴的革命文物了。有干部就說,你可不能給政府要錢,一要錢,就沒有高尚風(fēng)格了。李明山說,我現(xiàn)在也不缺吃喝,我要啥錢?我好好把它保存起來,世代相傳下去,讓子孫后代知道,我們家也為中國革命做過貢獻。
北京來的紅二代們,徐抗、王曉建聞訊,不顧年邁,跑到后臺去看李明山,并仔細察看他帶的借條,都非常感動。王曉建說,陷入絕境的紅二十五軍到盧氏后,先是貨郎帶路,跳出敵人重重包圍圈;今天,又看到借糧借鹽給我們父輩的老百姓后代??梢哉f,沒有盧氏人民的支持,就沒有紅二十五軍的勝利!今天,我們重走長征路,就是牢記習(xí)總書記教導(dǎo),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李長新 供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