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qū)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呂青承認,工作中要完全禁絕別人“說情”是不現(xiàn)實的。多年的工作讓她悟出一個道理:只要不貪,就沒有推不了的人情。所以,她有一個原則,凡是涉及案件的問題,當庭可以充分溝通,庭外還可以電話交流,但絕不能帶上飯桌被人情綁架,更不能干出“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舉,可以可以;酒足飯停,不行也行”的事。
有人情味,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褒義詞。但人情一旦與公權力沾邊,往往會帶來嚴重問題,容易滋生腐敗。一個案件,領導或同事打招呼了,一點面子都不給,總感覺不是那么回事;同學或朋友請幫忙,拒絕了,以后沒法在“朋友圈”混;家人或親屬找上門,親情的力量有時更難抗拒……人情是照顧了,面子是保住了,而公平公正卻受到了侵害,公權力也遭到濫用。
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diào)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diào),“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做到既要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下決心減少應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對一切腐蝕誘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獨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漸”。毋庸置疑,當個人感情同黨性原則、私人關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觸時,作為人民公仆的黨員干部必須毫不猶豫站穩(wěn)黨性立場,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
然而,現(xiàn)實中偏偏有一些法官在辦案中最終選擇了照顧人情。這種事情,第一次只會是開端,“就這一次”、“下不為例”等基本都是騙人騙己的謊言。有些法官被人情干擾而枉法,到頭來法官變成了“被法辦的官”。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法不容情。應當看到,現(xiàn)實中,更多像呂青一樣的法官堅守住了底線,能夠不為人情左右。遇到親友、同事甚至領導問詢案件,呂青只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講清楚案件的情節(jié)、量刑幅度,是否應該退賠、繳納罰金等。被告人親屬通過呂青同學得到她的聯(lián)系方式,多次打電話聯(lián)系未果,便揣著厚厚的紅包來到法院,也被呂青嚴詞拒絕。她深知,人情因素哪怕只有一點,都會嚴重損害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不貪嘴、不貪錢,人情就無空可鉆。呂青所信奉的這個樸素的道理,卻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在面對人情困擾時,所有擁有公權力的黨員干部,都不妨想想這句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