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層領導想請專家講解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在我辦公室看到了人民出版社的新書《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新特點、新部署》,即興翻看起來,這一看就是兩個多小時??春笏d奮地說:“這本書就像宣講報告,對于深入領會六中全會精神太有說服力了!”
一本闡述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專著,必須要以縝密的邏輯思維,把握理論的科學性、完整性、系統(tǒng)性,但這一切都要服務于理論傳播的可讀性、感染力和說服力,如果不能入眼、入耳、入腦和入心,普通受眾接受不了、消化不了,內容再扎實的理論讀物,就其傳播效果而言,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該書作者崔耀中是一名在軍隊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的轉業(yè)干部,曾任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巡視員,他擔任總撰稿的《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是“2013中國好書”,他主持創(chuàng)辦的宣講家網站以及百姓宣講活動,已成為全國知名宣傳品牌。用問題導入,靠故事服人,是他一貫的創(chuàng)作追求。這次,他應人民出版社之邀,撰寫的這本《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新特點、新部署》,同樣保持了這個寫作風格,把一本理論專著寫成一個既嚴謹準確又生動活潑的精彩黨課報告。
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主題輔導讀物的撰寫要則,一是要緊緊圍著主題,二是要明白寫給誰看。主題一句話:“全面從嚴治黨”,但由“全面”“從嚴”“治黨”三大體系組成,這三大體系是一種什么樣的相互關系,又是怎么貫串于宏觀頂層設計,貫串于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貫串于重大戰(zhàn)略舉措,貫串于常態(tài)化整體部署,貫串于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貫串于黨員干部靈魂深處的觸動和精神面貌的刷新,貫串于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每一個細節(jié)變化和感官沖擊。面對基層黨員干部讀者,作者由淺入深,由遠及近,先是尋路500年,帶領讀者走進無產階級政黨發(fā)展的歷史隧道,又迎來陽光大道,總結十八大以來黨建的光輝實踐,全書看似用六章系統(tǒng)闡述,實則是六問六講,如為什么“從嚴治黨”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特征,全面從嚴治黨有什么新要求、新特點、新部署,什么是全面從嚴治黨“常態(tài)化”等,從宏觀上梳理從嚴治黨的歷史脈絡,使讀者對全面從嚴治黨在黨的歷史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有了一個完整、深入的了解。
問題導入,不僅僅是回答理論難題,更是要直面問題,敢講真話,正確引導。作者講述了東歐劇變,蘇共垮臺,印度國大黨下臺等大悲劇,其中一個細節(jié)令人毛骨悚然。一位目睹蘇共宣布解散當晚紅場上景象的中國人說:“蘇共紅旗落地時,紅場上看不到一個人影,沒有任何人站出來為蘇共說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世界范圍內執(zhí)政黨興衰的王道!站在世界視野觀察我們黨,黨的十八大以來,被查處的高級干部覆蓋31個省區(qū)市,200多名高級干部落馬。這使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們黨在面對“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的背景下,全面從嚴治黨刻不容緩。
靠故事服人。生動的故事映照著滄海人生,人間多少理兒,都在故事中。全書引用古今中外典例,以及所聞所見人物、事例一百多個,高尚者催人淚下,卑鄙者使人憤怒。一部治黨史就是一部榮辱史。一些落馬官員從榮到辱,垮就垮在理想信念動搖、喪失。他們不信馬列信“大師”,“不問蒼生問鬼神”,然而,“鞋拔子”成不了季建業(yè)的護身符,“靠山石”保不住劉志軍,“岱湖橋”幫不了胡建學,風水道場也救不了李春城。更可笑的是,一個縣委書記為了升官,聽信大仙的指點,找來一架退役的戰(zhàn)斗機安裝在辦公樓前,擺出“一飛沖天”的架勢,結果這個書記不僅沒提拔,反而被“雙規(guī)”了,當地百姓說他是“被戰(zhàn)斗機打下來了”。
作者將近年來中央處理的腐敗官員演變史進行深刻剖析,從文化上肅清腐敗的“潛規(guī)則”,清除腐敗生長的土壤,為黨員干部在黨內政治生活的大熔爐中自覺錘煉自己,在黨和人民的監(jiān)督中自覺約束自己營造文化氛圍??纯丛缘沟?ldquo;老虎”“蒼蠅”,再讀讀六中全會公報那振聾發(fā)聵的宣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以實際行動讓黨員和群眾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強大力量。”你還會覺得這僅僅是在喊口號嗎?理想首先從領導干部心中樹立,信念首先從領導干部思想上筑牢,表率首先在領導干部身上體現,“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通過以上率下,必定使黨內政治生態(tài)走向“山清水秀”。
作者把書寫得像宣講報告,這是面向大眾進行通俗化理論傳播的創(chuàng)新實踐。愿《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新特點、新部署》一書,在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做好思想理論準備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作者系解放軍報原副總編、少將,現任《雷鋒》雜志總編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