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是我們黨內(nèi)的文章大家,一生撰寫、整理、修改的文件、講話、社論不計其數(shù)。他的寫作之道對我們提高寫作水平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文風要鮮活,寫文章得“量體裁衣”。胡喬木認為文風與寫作水平及效果密切相關。他曾說:新的文風,應當打破一切固定的格式。別人的好文章,必須讀,必須研究它的結構,但任何好的結構都不能硬拿來自己用。自己的結構,應看每次是說什么話,對誰說話而有所不同。最好的裁縫師,不是用衣的樣式硬套在人的身上,而是根據(jù)人的身材,決定衣的樣式。寫文章也一樣。不公式化,就可少點“八股”氣。這是使文章寫得新鮮活潑的一個重要條件。
文章不要過長,愈長看的人愈少。上世紀40年代初,胡喬木在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題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導寫短新聞、短通訊。他說:話說得短,說得簡要對我們沾了“長風”的不是易事。他向解放日報提議,文章要縮短篇幅,還解釋說,這對讀者作者都有大好處,多數(shù)作者也是愛寫短的,寫得愈長看的人就愈少。
胡喬木分管人民日報期間,在一次報紙評讀會上,分析為什么有些報紙版面不生動時,他說:主要是新聞條數(shù)太少,長新聞長文章像是幾個大胖子擠在一張床上,他們的姿勢擺得再美也不會好看。報紙版面要想編排得生動,首先不要讓大胖子上版。
文章要生動,文字得“波瀾起伏”。胡喬木很注重文章的生動性。他在指導寫《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時曾說:文字要有波瀾起伏,不要像一潭死水。如果老是從頭到尾平鋪直敘地寫下去,就很難吸引人讀。一段或幾段開頭,要有很精彩的話把事情提綱挈領地提出來。他在指導編輯記者寫評論時也多次提出文章要生動。要生動,就得有變化。怎樣變化呢?無非是說了正面,又去說反面;說了這一面,又去說那一面;用了肯定的語氣,又用懷疑的語氣。一篇文章,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句號,連一個問號和感嘆號也沒有,大概不會很好。說書的人喜歡賣關子,弄個懸念: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是為了讓聽的人產(chǎn)生興趣。
要反復推敲修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胡喬木常說:“我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據(jù)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胡喬木寫文章可以說很少有真正的定稿,反復修改是他寫文章的一大特點。他的文章不管轉載多少次,每次都有新改動。
胡喬木改文章,堪稱一絕。從選題到立論,從標題到全篇,從理論到政策,從觀點到材料,從布局謀篇到層次結構,從導語的長短到標點符號的規(guī)范,經(jīng)過他的細心掂量和推敲,有什么毛病、偏差和欠缺,都難逃過他的眼睛。他對文稿的每一個概念、判斷和推理,每一個表述和提法,都力求準確、恰當、貼切、得體,合乎實際,合乎邏輯,合乎分寸,合乎政策意圖。因此,一篇文章經(jīng)胡喬木一改,哪怕是改幾句話,甚至只是改幾個字,就大為改觀??锤鍟r胡喬木心中似乎有一把精密度很高的尺子,一篇文稿用我們的尺子衡量還滿不錯的,用他的尺子衡量就不合格了,甚至基本上不能用。人民日報編輯送他審閱的稿子,一般都用八開新聞紙,在當中排印三欄長的文字,周圍留有很大的空白。經(jīng)他改后的稿子,往往布滿密密麻麻的清秀的鋼筆小楷,而原稿的文字有時候幾乎“全軍覆沒”。也正因為如此,周恩來總理才如此評價胡喬木:“許多文件只有經(jīng)過胡喬木看過,才放心發(fā)下去。文件經(jīng)過胡喬木修改,就成熟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