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播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名落馬高官的貪腐細節(jié)公之于眾。他們身陷囹圄的懺悔之詞,既促人深思又給人警醒:一個縱情聲色犬馬、背叛信仰信念的人,必然為黨和人民所拋棄。
由黨的隊伍中信仰喪失、腐化墮落的領導干部,想到歷史上那些賣身投靠、奴顏婢膝的降臣亡子。作為降叛者,他們共同的特征是變質(zhì)變節(jié),將過往的信奉和追隨拋之腦后。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高于一切,而他們棄之不顧。在利益誘惑、生死考驗面前,精神崩塌、脊梁垮塌,最終向惡的東西靠攏。“國雖大赦,降臣亡子不得與焉。”不論何種制度和文明,不論哪個民族和時代,這種行為都為人不齒。
《說苑》中記載:楚國討伐陳國,陳國的西門在戰(zhàn)亂中焚毀,楚王命投降的百姓來修復??鬃忧∏沙塑嚶愤^,見到這些降民,他“過之不軾”。按照當時禮儀,乘車者路遇三人就該下車,遇到兩人就該行軾禮??鬃邮侵Y守禮的圣賢,他的“不軾”,可見對降民鄙夷甚深。
三國時,龐德、于禁俱為曹操帳下猛將。樊城之戰(zhàn),曹軍敗于關羽,龐德不屈節(jié)而死,于禁投降被囚禁。曹丕稱帝后,于禁從吳國返回魏國,官拜安遠將軍。一次,他去參拜曹操陵墓,見陵中有關羽戰(zhàn)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畫像,竟慚愧病發(fā)而死。于禁最終不靦于人世,說明他尚有羞愧之心。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忠貞之士的可貴品質(zhì)。齊國被燕將樂毅攻破后,愍王逃奔莒州。大臣王蠋堅拒燕國高官厚祿之請,他說:“與其屈從敵人,不如以死激勵國人。”王蠋自縊后,士民大夫無不感動奮起,共奔莒州尋訪愍王,以圖謀復國。后人評價:“王蠋死而田單復齊,此足以樹人臣之鵠。”
歷史就是后人總結(jié)前人。乾隆曾詔令國史館編纂兩部書:《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與《貳臣傳》。他稱贊明末抗清義士“義烈可嘉”,認為“或死守城池,或身殞行陣,與夫俘擒駢僇,視死如歸者……皆無愧于疾風勁草”,并要求在史書中大加彰揚。同時,他又指出:“畏死悻生,靦顏降附……此等大節(jié)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勛績,諒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由此可見,但凡有降叛之舉,就會烙進民心、寫入歷史,其后代即便子孝孫慈,也會背負沉重的精神枷鎖。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警示,任何人都不得為降叛者辯護。李陵是漢武帝的一名將領,兵敗后投降匈奴。針對當時“文章之士多護李陵”的現(xiàn)象,顧炎武疾呼:“此說一行,則國無守臣,人無植節(jié),反顏事仇、行若狗彘而不之愧也。”此言可謂黃鐘大呂,不僅警醒時人不能降叛、不為降叛翻身,對后世亦啟發(fā)極深。
共產(chǎn)黨人的字典里不能有、也不應有“降叛”二字。當年,陳賡曾在上海被捕,蔣介石送來中將參謀長的委任狀和衣帽服飾。陳賡不為所動,凜然道:“此衣不能穿,此帽不能戴,此官不能當!”渣滓洞里,為破獲重慶地下黨組織,國民黨特務在江竹筠身上用盡酷刑。江竹筠誓死不屈:“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
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對黨忠誠高于天,高官厚祿撼不動,金錢美色拉不走。過去,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就在于信仰如磐、信念如鋼。新的歷史時期,“四大考驗”嚴峻復雜、“四大危險”不容忽視。只有做不虧于節(jié)的“疾風勁草”,才能戰(zhàn)勝風險挑戰(zhàn)、贏得偉大斗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