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不能僅靠一腔熱情,還需政府與企業(yè)把責任扛在肩上,順著市場與自然“兩個規(guī)律”,搭建共贏產業(yè)鏈,畫好扶貧同心圓。(10月25日人民日報)
先容筆者講一個身邊的小故事。
外祖母是低保戶,但今年卻被莫名取消了名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像外祖母一樣,所有被擠出低保隊伍的困難戶,都得到了“補償”——鎮(zhèn)上給每戶送去兩只羊,讓他們養(yǎng)羊致富。
這兩只羊能否健康成長,然后“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直至完成扶貧大業(yè),筆者難以斷言。但遺憾的是,由于外祖母照料不周,其中一只羊沒能忍辱負重,某天自己把自己給勒死了。
這怎能怪老人家。外祖父病逝10幾年了,外祖母一個人住,今年也80多歲了,而且患病多年,自己能勉強糊口已然是萬幸,又豈能希冀她照顧兩只羔羊?不知其他的羊會有怎樣的遭遇,因為它們的主人和外祖母的境遇相差無幾。當然,即使餓死了,也不過是咩咩地叫幾聲罷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切實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然而,在有的地方卻是紙上一套,行動上另一套。精準扶貧,難在精準,更難在落實。拿產業(yè)扶貧來講,現(xiàn)在已經不是過去的農業(yè)產業(yè)短缺時代,所以很難創(chuàng)造或發(fā)展一個具有大規(guī)模市場潛力的產業(yè)。在結構性的產品短缺時代,市場需求也是個體化和特色化的,所以就需要創(chuàng)新一村一組甚至一戶一品的特色產品,而不是產業(yè),這就是“精準”二字的難能可貴之處。也就是說,所謂“精準”,首先一條就要尊重事實,遵循規(guī)律,做到對癥下藥。
要做到精準,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時間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等等。然而,基層在這兩方面可謂捉襟見肘:盡管中央明確指出扶貧不搞層層加碼,不能搞超前完成,但在2020年脫貧目標約束下,很多地方還是做出提前脫貧的要求;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是基層的短板,精準扶貧所要求的專業(yè)化人才更是基層的軟肋。還有一些干部,脫貧攻堅信心不足,態(tài)度不端,敷衍應付,難堪重任??傊?,在脫貧攻堅的重壓下,嚴重扭曲扶貧工作科學性和規(guī)律性的行政性指令在基層大行其道,急功近利和簡單的技術管理規(guī)則更是雪上加霜。這一切都將導致精準扶貧的效果大打折扣,受傷的是群眾,失去的是民心。
只有直面貧困事實,遵循扶貧規(guī)律,做到扶貧有真心,脫貧有實招,切實把扶貧攻堅職責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保證精準扶貧不留死角,不讓任何一個人在小康路上掉隊,才是擺脫扶貧尷尬時刻的現(xiàn)實出路。
(作者單位:中共寧津縣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