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紀檢監(jiān)察工作多年,在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中,經常會聽到很多黨員為自己辯護:憑良心講我做得怎么怎么樣,憑良心講我對得起什么什么人,憑良心講我配得上什么什么事……在這些黨員干部的臉上,我看到的要么是理所當然,要么是滿腹委屈,要么是憤憤不平……
良心是什么?良心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并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也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之一,更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正所謂“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朱熹:《四書集注》)。良心強調的是自身修養(yǎng)和自我約束,其堅守的是無愧于自身和無害于社會。
黨性是什么?黨性是一個政黨固有的本性,是階級性最高和最集中的體現。就中國共產黨來說,黨性“就是無產者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劉少奇:《人的階級性》)。黨性立足于拔高自身修養(yǎng)和自身約束,專注于完善自我和奉獻社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其核心。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良心與黨性是截然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兩個概念。一方面,良心強調的是人心本善,黨性強調的政黨本質,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向性迥異。良心既可以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性底線,也可以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但無論是何種選擇,其堅持的都是“個體在前,社會在后”的邏輯。而黨性則與之相反,就中國共產黨來說,“社會在前,個體在后”是必然邏輯,不存在選擇的空間。無論是對普通黨員“堅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獻”等要求,還是對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自覺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潔用權,自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等要求,無不體現出黨性對良心的超越,社會對個體的優(yōu)先。
另一方面,黨性的確與良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首先,黨性是對良心的萃取與提純。作為一種社會性存在,政黨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實際從而不食“人間煙火”。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面對歷經幾千年歲月洗禮而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既沒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無視其存在。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可以有多種載體和多種表現,而傳統(tǒng)道德文化無疑是其基本載體和基本表現之一。因此,黨性要想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萃取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華,集聚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正能量。其次,黨性會因實際需要以良心的形式展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身體力行和長期堅守。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在一些特殊場域,良心因為深接地氣,從而更具感召力和號召力。因此,黨性經常會因實際需要以良心的形式展現。但對于廣大黨員來說,這種展現只能是形式上的變通,而非實質上的轉換,于良心之上始終保持黨性的清醒是必行之舉。
正是良心與黨性這種辯證關系的存在,讓我們廣大黨員產生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將黨性降格為良心,甚至是用良心取代了黨性。如何消解這些思想誤區(qū),無疑是我們必須直面和破解的時代課題。對于廣大黨員來說,講良心固然沒有錯,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動不動就憑良心,實際上是忘本逐末的表現,是黨性弱化的折射。對于普通人來說,講良心已經足夠,因為良心足以撐起人性的基礎脊梁。但對共產黨員來說,講良心明顯不夠,因為良心只是滿足于底線思維,這與我們黨理想的崇高和使命的光榮是不匹配的,與我們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要求是不契合的,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是相差甚遠的。作為黨員,我們必須時刻警醒自己:如果我們將黨性和良心混同,就消解了黨員的身份意識,就弱化了先鋒隊本色,就模糊了領導核心作用,就失卻了先進性要求。泯然眾人的身份模糊,帶來的只能是標準的降低,要求的放松,心神的松懈。若此,我們怎能提聚“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勇氣,怎能堅定“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怎能面對入黨誓詞的莊嚴承諾?
良心是傳統(tǒng)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基礎,黨性才是當今中國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對于廣大黨員來說,不能滿足于講良心的底線思維,而應積極錘煉黨性,持續(xù)涵養(yǎng)品行當示范,堅定理想信念行奉獻。讓良心在黨性中升華,讓人生在大潮中成就,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才是真正的先進本色。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