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簡稱“問責條例”),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健全問責機制,扎緊問責的制度籠子,進一步規(guī)范和強化黨的問責工作,推動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切實把責任扛起來,是管黨治黨的又一重要利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有權就有責,權責要對等。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來說,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福利。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問責條例的出臺就是要警示全黨,失責就要問責,在權力和責任的關系上,責任是第一位的;在義務和權利的關系上,義務在先。既然選擇了入黨,就要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有責不擔,正氣難彰;失責不問,百弊叢生。問責如果不立起來,嚴字當頭就難有保障。制定問責條例,實質是打造促進責任擔當?shù)膲毫C制、倒逼機制,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劃出擔當?shù)拙€、問責紅線。頒布了就必須不折不扣執(zhí)行、真刀真槍問責,擦亮“利劍”鋒芒,讓“鐵規(guī)”發(fā)力生威,切實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從而發(fā)揮制度的力量,不斷推動問責工作制度化、常態(tài)化。只有使問責工作制度化常態(tài)化,才能促進黨員干部履職到位,促進黨的紀律執(zhí)行到位。
學習領會好是貫徹落實好的前提。問責條例明確指出,黨的問責工作是由黨組織按照職責權限,追究在黨的建設與黨的事業(yè)中失職失責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監(jiān)督責任和領導責任。無論對于問責的執(zhí)行者,還是對于問責對象,只有對問責原則、問責情形、問責方式、問責執(zhí)行等規(guī)定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遵循和執(zhí)行問責條例。要把學習問責條例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學習問責條例與學習其他黨規(guī)黨紀結合起來,既要原原本本地學,又要聯(lián)系實際地學,深刻領會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意圖,讓問責條例入腦入心,喚醒責任意識,激發(fā)擔當精神。
制度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執(zhí)行離不開責任擔當。問責既要對事,也要對人,要把責任具體到組織和個人。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責任,需要每個黨組織和每個黨員干部來共同承擔。責任到人,問責才有前提;職責清晰,問責才有依據(jù)。領導本身就包含著管理和監(jiān)督,分工負責就要有問責。要把責任壓給各級黨組織,分解到各個工作部門,在落小落細中完善配套措施,在抓嚴抓實中擴大震懾效應,推動形成全黨上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生動局面,匯聚起管黨治黨的強大合力。
執(zhí)行制度最終靠人,離開了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再好的制度也不過是“稻草人”。黨的領導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領”就是率先垂范、引領示范,“導”就是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問責條例能否起作用,關鍵在于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能不能擔當、敢不敢較真、有沒有戰(zhàn)斗性。如果對失責必問、問責必嚴不適應、不習慣,不敢、不愿動真碰硬,問責條例的貫徹執(zhí)行就要大打折扣。把問責條例落到實處,需要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真正提高認識,切實從思想上構筑起制度的剛性,切實把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落到實處。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tài),必須強化執(zhí)行力、彰顯震懾力。只有把該打的板子狠狠打下去,不搞下不為例、網開一面,不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形成“問責一個,警醒一片”的震懾效應,增強廣大黨員對制度的敬畏之心。始終保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緊盯問責條例規(guī)定的六種問責情形嚴肅問責,層層傳導壓力,對不敢問責的也要問責,才能利劍高懸、震懾長在,以問責常態(tài)化促進黨的紀律執(zhí)行到位。
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的脊梁。革命戰(zhàn)爭年代,擔當就是為民族獨立和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萬死不辭;在今天,擔當就是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對黨和人民負責、為黨和人民擔責。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昭示著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真正使管黨治黨走向嚴緊硬,我們必將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