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座談會 中國記協(xié)孫楠攝
大公網(wǎng)7月6日北京訊(記者譚笑)“七七”事變79周年,“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方大曾紀念室設立已一周年,紀念室推動者、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向大公報介紹,紀念室在過去一年間受到社會更方面的關注,方大曾的故事廣為流傳。對于馮雪松對方大曾事跡十五年不間斷的研究,中國新聞史學會不久前授予他第二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組委會特別獎。
方大曾是大公報戰(zhàn)地記者,被公認為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1937年9月18日后,年僅25歲的方大曾突然消失。1999年,一次偶然中,馮雪松看到方大曾的名字,并開始了15年的尋找之路。去年7月7日,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正式落成,在馮雪松多年的推動下,包括大公報在內(nèi)的多家媒體報道,以及“方大曾校園行”等公益活動,方大曾的故事逐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紀念室成教育基地
馮雪松拜訪方漢奇題寫方大曾紀念室 中國記協(xié)孫楠攝
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曾將關于方大曾的研究給予極高的贊譽,稱贊其填補中國新聞史的空白。馮雪松坦言“沒想到”。關于此次的獲獎,馮雪松說,這是對他15年尋找方大曾這一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方大曾的肯定。
馮雪松介紹,紀念室落成后,不少抗戰(zhàn)史和新聞學專家學者和在校大學生前往緬懷方大曾。河北大學新聞學院等學校也在紀念室掛上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匾,并將新聞課程從校園引到實地,紀念室成為了新聞教育的拓展。
小方精神鼓舞今人
保定方志館舉行方大曾紀念室落成儀式暨紀念活動 中國記協(xié)孫楠攝
面積不大的紀念室中,陳列著其親屬捐贈的、他唯一一件存世物品──旅行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創(chuàng)作捐贈的方大曾銅像,以及生平、作品和尋找足跡等內(nèi)容。
馮雪松說,在長時間的尋找中,他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的、熱愛和平與自由的生命。方大曾用生命做膠片,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選擇與國家同甘苦共患難,為后人真實紀錄了當年國難當頭的中國大地。重現(xiàn)方大曾,是對國家記憶的延續(xù),民族精神的傳承。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方大曾的精神和他的家國情懷,并引發(fā)了今人的共鳴,這正是我們多年來不斷尋找小方的動力。”馮雪松說,紀念室的落成和正常運營離不開社會更方面的支持。明年是盧溝橋事變80周年,也是方大曾誕辰105周年,馮雪松打算將紀念室擴充,讓展品更加豐富,“這樣也符合他作為‘第一人’的歷史地位”。
“希望各界有識之士給予支持和幫助,將小方的精神傳承下去,讓這個公益紀念室能夠鼓舞更多的人,也讓今時今日的新聞學子和從業(yè)者在小方的精神下?lián)鹭熑?,傳遞正能量。”馮雪松說。
背景資料:
筆名“小方”的方大曾被公認為是中國抗戰(zhàn)“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在北平陷落后,他作為大公報戰(zhàn)地記者,多次孤身一人前往前線拍攝大量正面戰(zhàn)場的珍貴照片,傳遞出大量有價值的獨家新聞報道。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發(fā)出《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后失蹤,年僅25歲。
1999年,時任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的馮雪松在史料中發(fā)掘出方大曾的事跡,經(jīng)歷十五余載,馮雪松先后多次沿著方大曾通訊報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的最后路線尋訪拍攝,紀錄片《尋找方大曾》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并著成《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一書。
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2015年7月7日,在馮雪松的推動下,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市落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