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資金本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然而一些基層干部卻在這些資金上動手腳。記者日前從云南省檢察院獲悉,今年1~4月,云南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595件719人,其中發(fā)生在惠民扶貧領域涉嫌職務犯罪的多達389人,占職務犯罪的一半以上。
從報道來看,云南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可謂觸目驚心,集中體現了四個特點。一是涉及領域廣。補貼資金、救災資金、生活保障、產業(yè)脫貧、勞務輸出、資產收益等等,凡是涉及扶貧內容的領域,都成了職務犯罪的高發(fā)區(qū)。二是違紀環(huán)節(jié)多。包括項目申報、審核、審批、檢查、驗收、資金發(fā)放等。三是涉案人員級別低。今年1至4月查辦的案件,大多是鄉(xiāng)鎮(zhèn)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村級‘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會計等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四是個案金額少。涉案資金大多為10萬元以下,其中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的較多。從上面幾方面,我們看到,云南扶貧系統(tǒng)職務犯罪集中體現了“蠅貪”的特點,可謂“蒼蠅”“近親繁殖”的典型案例,參與扶貧工作的無不對扶貧款項垂涎欲滴,掌握扶貧審批環(huán)節(jié)的無不雁過拔毛,扶貧款項就像“唐僧肉”,路過那個關口,都要被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咬上一口。
“扶貧”,顧名思義,扶助的是貧困地區(qū)急需擺脫困境的老百姓,國家財政投這么多錢,本意是惠民生、得民心,但卻因使用不當、管理不善,不僅沒惠及民眾,還害了大批干部,花錢買了罵聲。因此,防止扶貧領域貪腐“怪胎”的誕生,必須對扶貧工作做好相關“體檢”工作。
事前“婚檢”。相關部門提前建立扶貧工作小組、考察扶貧工作人員、確定扶貧對象、制定扶貧款審批方案、完善扶貧款發(fā)放細則等,需要有嚴密、嚴格、嚴厲的制度保障,確保事前有法可依,事后按章辦事,給各級、各部門與扶貧工作相關人員打好“預防針”,防止出問題。
事中“孕檢”。扶貧工作過程是實現貧困群眾脫貧的重中之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政府部門不能當“甩手掌柜”,反正錢我下撥了,下邊愛怎么用怎么用,愛給誰給誰。這種放任自流的行為是嚴重的瀆職、失職行為,不僅為產生腐敗提供了寬松的環(huán)境,更為腐敗孕育“怪胎”提供了溫床。因此對扶貧過程的有效監(jiān)管是防止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各級紀檢監(jiān)察部門要勤下基層,對扶貧款項的去向、用途做到筆筆清楚、項項明白,讓貪腐黑手無機可乘。
事后“產檢”。扶貧項目落地后,各職能部門首先要起到檢查驗收職責,交通、林業(yè)、水務、農業(yè)、電力、通訊等部門要看看自己負責的項目是不是保質保量完成了,如果沒完成要查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財政、審計、統(tǒng)計部門要對相關項目款項使用進行審計核實,看看是不是錢都用在了刀刃上,有沒有虛報、瞞報、漏報現象,有沒有截留、挪用、浪費現象。如果各部門形成合力、同心同德想辦好扶貧這件事,我想“蒼蠅”就無縫可叮,貪腐就無法滋生。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監(jiān)督是防腐的“必殺技”。防止扶貧領域貪腐發(fā)生,首先要出“狠招”、扎“鐵籠”,我們不缺乏制度,缺乏的是嚴格執(zhí)行制度的“狠勁”和力度。其次,一旦發(fā)現腐敗現象,決不手軟,當下“猛藥”,讓其產生的“怪胎”死于腹中,避免其興風作浪耽誤國民發(fā)展大計,對人民犯下罪行。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p>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