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歸來,不少人吐槽玩了一圈,錢包更“癟”了,各種花銷貴、貴、貴!有媒體也報道,一些旅館住宿漲價5%左右,有五星級酒店甚至加價6%到6.9%。問及理由,答案出奇地一致——“營改增”。
“營改增”,意即營業(yè)稅改增值稅。自5月1日起,我國在建筑業(yè)、房地產業(yè)、金融業(yè)和生活服務業(yè)等四大行業(yè)全面推行這一新政策。簡單地說,試點行業(yè)無需按照全部營業(yè)額來繳納稅負,只需就增值部分繳稅即可。總體上看,此舉減少了重復納稅,企業(yè)的負擔自當相應地有所減輕。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也明確表示,“營改增”對酒店行業(yè)是降低成本的,“把漲價扣在營改增頭上,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
一項惠民惠企的好舉措,咋就成了漲價借口?對于某些不良商家來說,這種行為并不稀奇:甭管什么由頭,只要能夠多掙錢,沒影兒的事兒都能拿來忽悠,更何況以國家政策為據聽上去還挺“高大上”。只是“營改增”的好經被念歪到如此地步,著實令人尷尬。這里頭有商家無良,唯利是圖的因素,但許多消費者不明政策指向,只能任憑商家忽悠的現實也客觀存在。確實,“營改增”不像當年“取消農業(yè)稅”,僅從字面便能理解,其中的稅制調整、稅率計算、適用對象劃分等等紛繁復雜。如果不是專業(yè)人士,一時半會兒還真搞不懂。
但凡理解模糊之處,往往就是投機者活躍之所。將相關政策說清楚講明白,方能堵住歪解者作亂的空間。這是一門學問。在這方面,我們是有經驗的。當年,安徽小崗村這樣解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朗朗上口、貼近生活,即便目不識丁都能理解。如今的“營改增”,堪稱我國分稅制以來最重要的稅改,涉及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規(guī)模效應空前。那些政策文件、專業(yè)術語,到底說的是什么,將怎么影響大家生活,需要用群眾聽得懂、能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開來。
一項政策,出臺發(fā)布僅僅是第一步。能不能發(fā)揮作用,在多大程度上發(fā)揮作用,最終還要看政策解讀的深淺,看基層踐行得如何。群眾知道,政策才有活性;群眾踐行,才算真正落地。只有制度設計和基層實踐無縫對接,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政策執(zhí)行遭遇梗阻。老百姓個個心里跟明鏡兒似的,意圖牟利者想趁機撈油,心懷不軌者想借題發(fā)揮,門兒都沒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