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是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梁,勞模是時代永遠的領跑者。
長期以來,首都勞模群體發(fā)揮工人階級領頭羊作用,為首都建設、改革、發(fā)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進入新時期以來,新的首都勞模群體銳意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發(fā)揮大國工匠精神,正在譜寫著燦爛的時代新篇章。
在201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來臨之際,本報從今日起,特推出“時代楷模”專欄,重點推介一批新時期首都勞模群像,意在進一步弘揚首都勞模精神,引領廣大職工投身首都“十三五”建設事業(yè),敬請垂注!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此時,園林人王水清正送走夜幕迎來朝霞,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王水清是北京金都園林綠化公司天安門金水橋綠植養(yǎng)護班班長,負責“神州第一街”兩側和天安門廣場的綠植養(yǎng)護。東起東單,西至西單,從天安門城樓前到正陽門,25萬平方米的綠地是王水清班組所負責的范圍。
如果說環(huán)衛(wèi)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那么天安門前的這群園林人則是金水橋畔的“梳妝人”,用自然的色彩點綴首都名片。
在這里,王水清小心地呵護著每一寸綠地、每一朵花、每一棵樹。61萬棵黃楊、松柏綠籬,4萬多棵月季、碧桃花灌木,1千余棵白玉蘭、國槐,410棵白皮松、油松,這些樹都裝在王水清的心上。他更明白,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做工作上的有心人
成就養(yǎng)護技術第一名
1994年從北京市園林學校技工班畢業(yè)的王水清,被分配到了北京金都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原北京市園林局綠化處)綠化三大隊金水橋綠植養(yǎng)護班,從此便與綠色結緣。
剛剛步入園林事業(yè)的王水清為自己能夠在金水河畔工作著實高興了一把,“天安門金水橋畔是多少人關注的焦點,自己能在這兒工作特別自豪,當時自己就暗下決心,一定不能慫。”
于是,王水清時時做工作上的有心人,迅速地成長起來。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yǎng)。”王水清深知,這句話包含的深層次含義。為了更好地照顧好這些“不會說話”的好伙伴,他向書本請教——學習黃楊、松柏、月季、國槐、油松等多種綠植的生活習性以及需水量多少、病蟲害防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向經(jīng)驗豐富的老職工請教日常中更實用的工作經(jīng)驗。同時,他還向自己學習——時常總結經(jīng)驗。
跟王水清一同來的很多人都紛紛轉到別的崗位或者公司了,可王水清卻一直堅守著。很多人都覺得園林職工整日在戶外,風吹雨打,夏酷冬寒,這是一份并不令人舒心的苦差,可王水清卻一直樂在其中。修剪、打藥、澆水、施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王水清都干過一遍。對待工作,他從不惜力。
“我喜歡園林,喜歡跟這些花草樹木打交道。”王水清笑著說。在他看來,每一個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都是他與花草樹木之間的交流,就像彼此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小秘密一樣。就這樣,他一步步走來,已經(jīng)走了22年。但王水清稱,自己還會繼續(xù)走下去。“我驕傲。”王水清學著小品中的腔調、堅定地說。
正是憑著自己對綠化工作的摯愛,不久前,在北京市總工會聯(lián)合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主辦的第二屆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綠化工比賽中,王水清以豐富的經(jīng)驗、精湛的技術順利通過初賽、復賽的理論考試與實操比賽,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決賽。決賽中,王水清再次以95.98的高分一舉奪魁,并獲得“首都勞動獎章”稱號。
把工作精細化
選苗不亞于選美
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流穿梭中,一排排松柏猶如士兵一般莊嚴而肅穆。在游人眼中,他們始終都在那里,看不出異樣。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發(fā)生的故事——換樹,卻鮮有人知道。
“因為意外事件或者自然災害,偶爾會死一兩棵,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重新種上新樹。”原來,與普通的種樹不同的是,每一次換樹的時候都是一次“選美活動”。由于神州第一街和天安門廣場的特殊位置,每一次換樹都是對王水清的一次考驗——要選出與所替換樹粗細相同、高度相同、樹形也基本相同的樹,不能破壞整體的形象。
“這些樹都不會說話,你只能通過仔細觀察變化,來與樹進行溝通。”記得有一次,王水清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棵松柏的顏色與別的不同。一連幾天,細心的王水清發(fā)現(xiàn)這個松柏在慢慢地衰亡。于是,王水清果斷地啟動了換樹計劃。
為了采集樹的高度,王水清想到用測量桿來測量高度。采集到這棵樹的胸徑、高度、冠幅等信息后,王水清帶著這些數(shù)據(jù)開始了樹的選美之路。
選美第一站,是北京地區(qū)的苗圃基地。如果沒有合適的樹配對的話,他們還要跑到外地去找。“我們經(jīng)常去河北、天津、河南等北京周邊地區(qū)去找合適的樹。因為這些地都是北方氣候,成活率比較高。”有時候為了找一棵合適的樹,王水清甚至帶著尺子直接跑到山林里找。
盡管王水清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這棵松柏正在走向死亡,但是留給他的時間并不多,他要在大家一眼看出這棵樹已經(jīng)死了之前把新樹種上。
為了節(jié)約時間,天微微亮的時候,他就穿梭在山間崎嶇的小路上了。“山里不比城里,早晚的氣溫還是挺低的。就像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進入五月份了,山里的溫度依然很低,晚上需要穿著厚厚的軍大衣。”
經(jīng)常在山里行走的王水清,只能吃干糧、喝礦泉水。“山里氣溫低,喝口水也是冰涼冰涼的,所以我們就把水揣在懷里,這樣喝水的時候就不那么涼了?,F(xiàn)在我都養(yǎng)成習慣了,只要給我一瓶水,我就用手捂著。”王水清有些靦腆地說。
有時,他們需要爬上好幾個山頭,才能找到一棵合適的樹。“找樹的過程不光很疲憊,而且很煎熬,晚上常常失眠,怕自己完不成任務。找到合適的樹之后,才能睡個安穩(wěn)覺。”
大卡車只能在夜里12點之后進入北京五環(huán),這群園林人也就只能在夜幕下工作,他們小心翼翼地種下了精挑細選的選美“小姐”。當?shù)诙斓奶柹鸬臅r候,所有的痕跡都隨著夜幕消失了。
松柏依然蒼勁翠綠,游人依然人潮如織,一切似乎都與往常一樣。但是這群金水橋畔的園林人知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他們贏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