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電影院鼓掌、在故宮里狂奔的觀眾是可愛的,甚至是值得敬畏的。適應(yīng)文化需求地平線的攀升,才能跟上市場和觀眾的腳步
電影院里并不是經(jīng)常能聽到掌聲。與舞臺表演不同,電影是一種創(chuàng)作者“不在場”的文化產(chǎn)品。然而近日,北京的很多電影院中,隨著影片結(jié)束時屏幕變暗,鼓掌聲會與片尾字幕一起浮現(xiàn)——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進入第六年,觀眾給展映影片由衷的掌聲,既是對電影藝術(shù)的致敬,也是對電影節(jié)本身的褒獎。
相比雁棲湖畔開幕式和頒獎禮的熠熠星光,在360多部經(jīng)典影片的展映中沉醉于百余年來的光影傳奇,更像是電影愛好者的節(jié)日。今年影展,蘇聯(lián)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的套票,開票不到10秒就被一搶而空,而“老塔”的作品,可是以節(jié)奏緩慢、沉悶晦澀著稱的。很多不那么熱門的電影,在可容納幾百人的巨幕廳放映,最邊緣的座位也坐滿了人。有人感嘆,不是一個電影節(jié),可能“炸”不出這么多電影愛好者。
高人氣的影展,更可以成為一個進入當前文化場景的切口。這些年來,公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而文化需求的地平線也不斷攀升。不僅僅是電影,各種“現(xiàn)象級”的展覽、演出,越來越多。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引發(fā)觀展“故宮跑”,美輪美奐的書畫讓人傾蓋如故白首如新;旅法鋼琴家朱曉玫回國演出,聽眾買一張翻著番兒上漲的票,只為能沉浸在充滿感性色彩的演奏中一小時;話劇《北京法源寺》場場爆滿,比搖滾樂鼓點還要密集的臺詞,帶來歷史與現(xiàn)實的沉思……各類一度“小眾”的文化產(chǎn)品,已經(jīng)不再是曲高和寡,更多人愿意去欣賞沒什么火爆場面的電影,去感受未寫成“步步驚心”的歷史,去了解不那么粗淺直白的詩歌,這是多么讓人欣慰的事。
水位的提升,源于持之以恒的涵養(yǎng)。以電影為例,去年440億元的票房奇跡,背后是大小城市電影院的人頭攢動。當更多人走進電影院,也就會有更多人渴望在每秒24格的影像中探求更大的樂趣、更深的思考與更多的智慧。成熟、繁榮的市場也吸引資源聚集,支撐起更多電影人“任性”的探索和表達,讓需求的“長尾”更長。公共文化也同樣如此。至2014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shù)達到了4510家,日均230余萬人次走進這些文化的基因庫;至2015年底,北京有172家各具特色博物館,數(shù)量全球第二。感受過三代的銅器、明清的陶瓷,不知道看穿越劇、清宮戲時,會不會覺得里面的道具有點粗糙?
那些在電影院鼓掌、在故宮里狂奔的觀眾是可愛的,甚至是值得敬畏的。不過遺憾的是,還是有一些人只是把他們當作“錢袋子”,一味炒作,端出的卻是乏善可陳的內(nèi)容。今年3月公示備案影片中,至少有4部片名帶“囧”,此前還曾出現(xiàn)5個“關(guān)云長”、4個“孫悟空”撞車的情形。觀眾早已不是那么好騙了,即便把大把的錢花在營銷上,即便用廣告鋪滿所有的公交車站,他們也會用腳投票。比市場“矮半格”的結(jié)果,只會被市場拋棄;“短平快”的圈錢策略,最終損害的是自己。
另一方面則是,一些文化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對觀眾的需求漠不關(guān)心。收視率不好,就指責公眾趣味低下、無法溝通;票房慘淡,就抱怨市場品位不高、無法理解。要知道,觀眾打開電視、坐在劇場或者走進展館,并不全是為了上課,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在放松身心的同時獲得精神的愉悅與滿足。如果永遠比受眾“高半格”,端著架子訓人而不是研究受眾需求,如何能成風化人?“觀眾都已經(jīng)過河了,你還在摸石頭”,文化工作者不能不想一想故宮的人潮、看一看影展的“秒殺”了。
“春天,來北京看世界最好的電影。”掌聲就是心聲,電影沒有辜負觀眾,觀眾也不會辜負電影。希望從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開始,公眾能給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報以更多、更響亮的掌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