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其中一條是“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同時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yōu)化戰(zhàn)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
聯(lián)想到近年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感到他的這一最新論述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為什么要“講述好中國故事”?怎樣“講述好中國故事”?如何更好地“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顯然,這其中有著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而其背后則是國家實力與國家形象如何耦合匹配的大課題。
有人說,近代以來中國的國家形象呈現(xiàn)出一個N形的變化軌跡:從18世紀以前的處于高位,到19世紀的不斷衰落,再到20世紀下半葉的逐步改變和今天的大幅提升。同一時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此遭遇。
落后是挨打,發(fā)展卻挨罵。這是一種怎樣的“邏輯”?多年來,外部對中國的發(fā)展,關注與猜疑并存,誤讀和誤導皆有。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從未消歇。雖然中國一再聲稱沒有侵略稱霸的基因,可融入世界的過程并不輕松。比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本應順理成章,實際上卻一波三折,談判一談就是15年。
怎么辦?外部看中國的眼光和心態(tài),不是中國可以決定的。辦法只能是加強對外傳播、多做解釋工作,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增進對中國的理解。應該說,近年來中國對外傳播水平有很大提升,并助推中國形象大幅提升,但與中國作為大國的實際狀況和客觀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甚至存在“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倒不出”“對牛彈琴——白費勁”的現(xiàn)象。
時代迫切需要中國進一步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進一步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傳播方式。正是因為如此,習近平提出要“講述好中國故事”,并指出“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為什么要提倡講述好故事呢?因為故事性的東西具有具象化的特征,讓受眾可感、可知,入腦、入心。
怎么講?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曾這樣說:“我們應當從世界來看國家,不應當從國家來看世界。這樣能夠擴大我們的視界,擴大我們的視野。”這就是說,應當學會用世界語言來講述好中國故事。2015年5月,習近平在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有方法,有方向。這是當代中國的重要任務,更是中國新聞輿論戰(zhàn)線的光榮職責和使命。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fā)展成就舉世矚目,我們有能力取得這樣的成就,難道還講述不好成就背后的故事?況且中國道路、中國奇跡、中國貢獻,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萬萬,好故事的題材源源不斷!
當然,“講述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高度的熱情,也離不開高超的技巧。當年,周恩來總理向外國友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只用一句話:“這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讓西方人一聽就懂。
可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需要進一步做好對外傳播;在開展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中國需要進一步“講述好中國故事”。而通過“講述好中國故事”,“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必然能夠讓世界了解到一個客觀、真實、全面的中國,進而不斷提升中國形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