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治理欠薪又傳出好消息,廣東省人大財經委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一個議案,該議案劍指欠薪問題,連發(fā)工資時間也有規(guī)定,以后老板不能隨便選個時間“出糧”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50%以上一倍以下的標準計算,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1月21日《南方都市報》)
近來,治理欠薪頻出新招,比如實行用工實名制、出臺工資支付分賬管理制度等。廣東省在此基礎上再加砝碼,擬縮短工資支付周期,規(guī)定用人單位不按期給付工資的,給予賠償處罰,可謂再出一記重拳。此招一出,用人單位必須掂量后果,否則,別說長期拖欠,就算超期給付,也要付出較大代價。
這當然有利于治理欠薪,但最終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從過去的經驗看,欠薪涉及的對象多,產生的原因復雜,針對欠薪鏈條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采取措施,都可產生一定的作用,但只要其它環(huán)節(jié)“掉鏈子”,仍難以收獲理想的效果。
譬如,工資支付分賬管理雖好,但賬號空轉等現象仍難避免;先支付工資保證金的做法早就有,但并沒收到好效果,可能與保證金顯著少于工資總額有關,且過多地扣押資金,也導致企業(yè)運轉困難,保證金本身被拖欠或者打白條、掛空賬也很常見。
具體到加付賠償金這一舉措上,為了減少損失,用工單位會想辦法籌措資金保證工資發(fā)放,但問題是,假如賬面上沒錢怎么辦?以建筑業(yè)為例,建設單位拖欠施工單位款項的現象十分普遍,有些工程完工多年,包工頭仍拿不到錢,別說工錢,可能連墊支的建材錢都拿不回,這種情況導致的欠薪,代價不應完全由用工單位承擔,還應出臺追償機制,用工單位在加付賠償金后,應有權向資金鏈上一級進行追償。
此外,在其它環(huán)節(jié),也應避免出現“掉鏈子”現象。治理欠薪不缺法規(guī),缺的是執(zhí)行力,假如執(zhí)行不到位,加付賠償金等懲罰措施,也不能產生應有的威懾力。而在工程驗收等鏈條下游,也可有所作為,假如把薪酬全額給付作為工程合格的標準,只有付清欠薪才算完工,勢必對用工單位產生較大的約束力。
可見,治理欠薪必須綜合施策,且政策要連貫,要不留漏洞。一處有缺口,處處都松勁,不在一處“掉鏈子”,就能處處起作用,治理欠薪的威力,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未經本站證實,僅供讀者參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