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全國干部人事檔案專項審核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第一批即省管干部檔案專項審核工作已經基本完成,420名省管干部因檔案造假受到組織處理或紀律處分,186人因檔案問題被記錄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從功利的角度看,沒有利益的事情是沒有人愿意去做的。干部檔案是組織人事等有關部門按照黨的干部政策,在培養(yǎng)、選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記載干部基本信息、經歷、政治思想、品德作風、工作表現、工作實績等內容的文件材料,是歷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確選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應該說,干部檔案造假現象屢禁不止,干部鋌而走險在檔案造假上趨之若鶩,正是看中了干部檔案造假背后能夠為其在爭取提拔升遷、延長任期、提前退居“二線”等規(guī)避干部提拔任用條條款款的限制所帶來的重大利益,以及廉價的違規(guī)查處成本。
干部檔案造假屢禁不止,還在于有效監(jiān)督的缺位。目前在全國各地,公務員、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干部檔案一般是存放在組織部門,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干部檔案一般就存放在人事部門,都是由專門從事干部人事的科室和人員負責管理。而為避免人多嘴雜,這部分人員設置都不會很多,而且是越少越好。比如在縣市一級,從事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除領導外具體工作人員一般就只有1-2個人??梢哉f,在檔案管理防護體系上,“關卡”并不多,加之缺少外部社會監(jiān)督,想要“通關”往往只需打通組織人事部門“一把手”或者分管干部人事檔案的領導和具體管理的工作人員即可,有時候甚至只用打通工作人員即可在干部個人檔案上“做手腳”。當然,這是建立在干部檔案管理者不講規(guī)矩、不守原則、理想信念不堅定的情況下。
追責、問責機制不健全,懲處力度太輕導致違規(guī)成本太低,也是干部檔案造假屢禁不止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國現行的《檔案法》、《干部人事檔案造假問題處理辦法<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各類法規(guī)都有明文規(guī)定對檔案造假者進行處理問責,但是其中對怎樣界定造假情節(jié)輕重、如何進行處理缺乏具體的執(zhí)行標準,而且在實際操作中被發(fā)現受處理的,如果不是涉及重大原則問題的,往往都是輕描淡寫從輕發(fā)落。問責也僅僅是針對檔案造假者本人,很少會追究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或者說追究也依舊是輕描淡寫,基本不會傷筋動骨,更不用說是追究單位領導的相關責任了。
所以,筆者認為要有效整治干部檔案造假問題,就必須要一桿子插到底,從嚴從實,不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追責問責處理機制,用制度法規(guī)守好干部檔案“大門”,在干部檔案造假問題上堅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干部檔案造假問題一經發(fā)現,就嚴格從重處理,在追責處理直接責任人的同時,讓負責干部檔案管理的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也受到同等甚至更重的處理。另一方面是要引入必要的社會監(jiān)督,可以選擇公開諸如“三齡兩歷”等不涉及個人秘密且造假篡改嚴重的檔案內容,為檔案管理裝上“監(jiān)視器”。另外,對干部檔案造假行為和處理結果等相關情況要進行對外通報,用外部監(jiān)督讓處理追責制度能夠實實在在落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未經本站證實,僅供讀者參考?!?/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