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29日)來自中紀委的消息說,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紀委日前對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奚曉明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決定給予奚曉明開除黨籍處分;并由最高法院依據有關規(guī)定,給予奚曉明開除公職處分;最高檢依法對奚曉明以涉嫌受賄罪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案件偵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有媒體從中紀委的上述通報中,注意到了描述奚曉明所犯錯誤中“對黨不忠誠、不老實”的新鮮提法。還有媒體借此梳理了最近兩年中紀委相關通報中不斷出現(xiàn)的一些提法,比如“與他人通奸”、“違反八項規(guī)定精神”、“負有主要領導責任”、“違反黨的政治規(guī)矩”、“在黨內搞團團伙伙”、“大肆進行利益交換、利益輸送”、“公開散布與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相違背的言論”、“能人腐敗”、“小官巨腐”、“吃里扒外”等等。這些詞匯的出現(xiàn)和頻現(xiàn),既反映了中紀委查處違紀官員的維度,也反映了違紀官員的錯誤性質。
當然,具體到奚曉明本人,其之所以被調查并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肯定不是“對黨不忠誠、不老實”這么簡單。兩個多月前,在奚曉明被調查的消息公布后,已有多家媒體指其涉嫌違法繆判案件,在多起有涉巨額財產爭議的案件中,公然無視證據,無視法律界、法學界幾乎眾口一致的法規(guī)認知,強行通過對其所“關照”方有利的判決。實際上,也正是這些判決,尤其是其中轟動法律界、法學界的公然悖法、顯失公正的判決,加速了奚曉明落馬一刻的到來。
奚曉明落馬了,奚曉明繆判的案件還沒有被糾正。奚曉明因“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民事訴訟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財物”而涉嫌犯罪,并因此被調查、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但是,奚曉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所造成的錯案,卻并非因其被調查、被繩之以法而能改變。改正這些錯案等系列善后工作,顯然已不是奚曉明所能。而中紀委通報所謂“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除了指明奚曉明涉嫌所犯罪行的性質外,實際上也指明了應該為奚曉明善后的主體機關。
官員腐敗所得,實際上就是其違法的風險成本和利潤。違法程度越甚,違法過程越明顯,其行為的風險就越大,由此帶來的利潤也越高。從另一個角度看,官位越高,權力越大,其職務行為所及的影響面就越廣。因此,善后由于奚曉明因腐敗而違法行權繆判的案件,就不僅是恢復個案的公正,也是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內樹立法治信心,樹立社會正義和公正的必須舉措。
從一定意義上講,挽回腐敗官員造成的損失、糾正腐敗官員違法處事結果、改正腐敗官員非法繆判的案件,有時甚至比查處腐敗官員本身還困難。腐敗官員違規(guī)、違法行權,既是職務行為,就難免牽涉到職務過程的方方面面。因此,“挽回”、“糾正”和“改正”的過程,就又難免帶出新的泥巴。
最近兩年,人們多關注腐敗官員落馬的官階、數(shù)量乃至腐敗情節(jié)、落馬過程,而對腐敗官員造成損失的挽回、腐敗官員違法處事的糾正、腐敗官員非法繆判案件的改正等結果注意不多。腐敗官員落馬,固然是反腐敗的最大效益之一,但是,挽回腐敗官員造成的損失、糾正腐敗官員違法處事的結果、改正腐敗官員非法繆判的案件,也同樣是讓公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反腐敗成果。沒有腐敗官員落馬后的“挽回”、“糾正”和“改正”,反腐敗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