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同志在江蘇調研時強調,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成效衡量“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筆者認為,求成效、看成果需要向領導干部問“四個是不是”,以此來反觀領導干部是不是堅持了“三嚴”,做到了“三實”。將此作為檢驗領導干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試金石,判斷作風建設的晴雨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問領導干部是不是“用了力”。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發(fā)展,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上越過溫飽線,部分地方和群眾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小康社會從“部分”到“總體”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從“總體”走向“全面”卻是一個質變的過程,還需要持續(xù)發(fā)力;從“建設”到實現“建成”尚須下大功夫、花大力氣。這就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進程中要“兩手發(fā)力”:既要保證物質文明的小康也要提升精神文明的小康;既要保障城市的小康也要同步推進農村的小康;既要確保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又要保證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被破壞??偟膩碚f,就是要堅持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兼顧各方全面發(fā)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建成全面小康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要問領導干部是不是“動了真”。“惟改革者進,惟創(chuàng)新者強,惟改革創(chuàng)新者勝。”可以說,真槍實彈的行動,是改革者的通行證。對改革的真實態(tài)度,衡量的是黨性的修養(yǎng),體現著對黨的忠誠,體現著對人民的負責。整體來說,我們改革的成果是可圈可點的,但也不可否認,當前我們的一些地方在改革中或是墨守成規(guī),或是個人功利,或是政績觀錯位,或是地方保護主義……雖然打著“改革”的旗號,實際上卻是“假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面對改革不愿認真較真,不敢動真碰硬,動到自己的時蛋糕往后退,涉及到自身利益處繞過彎,投機取巧,掩耳盜鈴,甚至開歷史的倒車。如此潛藏的問題會使改革的成本越來越高,改革的矛盾越來越深,改革的危機越來越大。因此,各級領導干部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擁護者、推動者和執(zhí)行者要動真格、出實招,敢于打破既得利益的桎梏,掙脫潛規(guī)則的束縛,以更高的境界認識改革,以更寬的視野謀劃改革,以更大的氣魄推動改革。
全面依法治國,要問領導干部是不是“碰了硬”。“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從當前的司法實踐來看,群眾對司法的現狀還懷有較多不滿,社會各界對公平、公正、公開問題的意見還比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作為、亂作為特別是執(zhí)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的問題所致。權力本是治國理政的力量之源,可以在“契約論”中找到合理性,但現實中的“權”字前面卻被人為地加了一個“特”字,這與依法治國、權力的運行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這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要做全面依法治國的“護法人”,必須敢于“碰硬釘子”,敢于向“特權”發(fā)起總攻,不容許“蒼翼”的玷污,不容許“狐貍”的鉆空,更不容許“老虎”的挑釁。無論是誰,不論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只要觸犯黨紀國法,只要損害黨和人民利益,都要堅決懲治,決不姑息、決不手軟。
全面從嚴治黨,要問領導干部是不是“使了勁”。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以嚴的標準要求干部、以嚴的措施管理干部、以嚴的紀律約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從嚴治黨要嚴字當頭、管處使勁、實上見效??梢哉f,“嚴的標準、嚴的措施、嚴的紀律”就是從嚴管理干部的“三條硬杠杠”。因此,要以嚴的標準讓領導干部保持頭腦清、作風正、功夫硬;以嚴的措施抓好制度建設,嚴密設計,科學決策,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以嚴的紀律使領導干部不敢碰觸“紅線”,不能突破“底線”。堅持從嚴管理干部的“三條硬杠杠”,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持續(xù)發(fā)力處處使勁,使“為官不易”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擋箭牌”“遮羞布”。如此,才能打造一支心嚴身實,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