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的抗戰(zhàn)老兵楊光。
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93歲的新四軍抗戰(zhàn)老兵楊光,用文字寫下了那段戰(zhàn)火中的崢嶸歲月。昨天,由楊光編寫并自費付印的《烈血紅纓》在西湖街道金沙港社區(qū)舉辦的“暑期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上首發(fā)并贈書,楊光老人還為居民和孩子們講述了書中的抗戰(zhàn)故事。
入黨70周年
整理50余篇抗戰(zhàn)故事
楊光,原名夏繼林,出生于1923年,寧波余姚夏巷村人,曾任余姚縣工委委員、沿江區(qū)特派員等。1939年秋天,17歲的楊光和妻子一起投身到了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活動中,加入了余姚政工隊領導下的夏巷糾察班,并擔任班長。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楊老仍是記憶猶新。“每一個糾察隊員頭戴油紙斗笠,腳穿八鈕草鞋,臂別綠色糾察班袖章,肩上背著大刀、紅纓槍。”楊老說,糾察隊員的主要任務是鏟除漢奸和特務,并常到上虞邊界的牛欄口等沿岸檢查經(jīng)過的船只。
“我是農(nóng)民家庭出身,是家里的長兄,下面還有3個弟妹。”楊老說,自己讀到小學三年級就去務農(nóng)了,直到后來參了軍。因為時常要做會議紀要,文筆漸漸就練成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楊老開始用筆記錄下一些抗日戰(zhàn)爭以來的小故事。就在前段時間,楊老終于自費出版了名為《烈血紅纓》的故事集。
楊老說:“雖然我已經(jīng)93歲了,但是作為一名老黨員,應該為人民留下點什么。書中的《五顆手榴彈》《何司令單刀赴會》等小故事,都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抗戰(zhàn)精神。”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剛好也是楊老入黨70周年,楊老笑著說:“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翻開這本故事集,里面共有故事72篇,反映抗戰(zhàn)題材內(nèi)容的有50余篇,其中不乏有楊老親身經(jīng)歷的,譬如《神馬渡奇兵》《煙熏野貓洞》等,每一篇故事楊老都是一字一句斟酌后寫下,讀起來耐人尋味。
利用“泥馬渡康王”
的傳說騙過日軍
《神馬渡奇兵》,是楊老一直掛在嘴邊的故事。
當時,在余姚縣梁弄鎮(zhèn)夏巷村有個夏巷渡,是浙東游擊隊隊員從三北到四明山的必經(jīng)之路。同時,這個渡口也是傳送情報、交通聯(lián)系的重要樞紐。而在這個渡口不遠處的三十里牌,日軍駐扎著一支40多人的部隊,經(jīng)常沿岸盤查,甚至把渡船也搶走了。
沒有渡船怎么辦?這讓正要渡江的三五支隊30多名隊員急煞了頭。于是,楊光和擺渡人阿燦哥(村里的一個民兵)想出了一個主意:可以把村里的稻桶改裝成船,每兩只桶組成一隊,用竹杠捆在一起,一篙子、一篙子撐過去。就在一個深夜,這支部隊就這樣被神不知鬼不覺地送上了四明山。
第二天,日軍得知三五支隊隊員渡江的情報,連忙帶人沿河搜查,并抓住了阿燦哥,嚴刑拷問逼他說出渡河的經(jīng)過。其實,為了應對日軍追查,楊光早在渡江前,就想到了利用“泥馬渡康王”的傳說騙過日軍。為了讓日軍相信,楊光還連夜和同志們一起,往關帝廟的泥馬肚子和馬腳上涂上河底的淤泥和水草。
沒想到,日軍小隊長是個迷信的人,看到關帝廟里濕漉漉的馬蹄和馬肚子,就“撲通”一下跪在關帝前磕了3個響頭。從此,“神馬渡奇兵”的故事就這么傳開了。
用辣椒和青松毛煙
熏得日軍投降
說完《神馬渡奇兵》的故事,楊老驕傲地說:“我還出了不少別的好點子呢。”
三北游擊司令部(1944年1月改稱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為了向四明山區(qū)發(fā)展,決定攻打當時浙江省余姚縣重鎮(zhèn)梁弄。1943年4月梁弄戰(zhàn)斗打響了。當時,盤踞在梁弄的日偽軍第十師一個營,共有130多兵力。梁弄位于四明山腹地,又是姚南重鎮(zhèn),想要在浙東建立抗日根據(jù)地,就必須要拔除日偽軍第十師這枚釘子。
戰(zhàn)斗從4月23日傍晚開始了,為了炸掉敵人的碉堡,楊光和民兵提出用辣椒和青松毛煙熏野貓洞的方法逼迫日軍撤出碉堡投降。楊老說:“我們弄來了辣椒、青松毛,澆上煤油,煙熏敵人營房、碉堡。果然,一試就靈,敵人個個熏得眼淚鼻涕橫流,紛紛投降。”
自此,梁弄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并成為了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重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