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黨員干部在聯(lián)系服務群眾工作中要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給群眾一把“凳子”,確保群眾滿意,為進一步贏得群眾信任、擁護和愛戴打牢基礎(chǔ)。
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要給群眾一把“休息”的凳子。“房子修得這么好,可坐的凳子都沒有。”一老太太在兒子的陪伴下到一景點旅游,來到一塔前躲雨,繞塔轉(zhuǎn)了一圈,無處可坐,無奈只得站著等待雨停,站得腳酸腿麻,敗興而歸。搭了臺子,建了樓房,讓群眾有了游玩之地,飽了眼福,長了見識,可別讓群眾累了,留下不良印象。群眾辦事難免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到了辦事地點,常常還正逢下班時間,偶爾材料不全,還要跑上跑下,同時群眾來辦事,人多事雜,再你有三頭六臂,能力再強,業(yè)務再熟,也難免有忙不過來之時,群眾身心疲憊,卻還得排隊。給群眾一把休息的“凳子”,方便了群眾,拉近了距離,解決了實事,辦了好事,贏了民心。
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要給群眾一把“辦事”的凳子。再有名的景點,再便民的辦事地點,再好的服務態(tài)度,也不能少了一把群眾辦事的凳子。給群眾一個笑臉,倒杯熱茶,也還要給一把凳子,群眾才能喝茶,才能說明真服務、好態(tài)度。時有辦事窗口凳子歪歪斜斜,甚至又臟又爛,這些細節(jié)不注意,使凳子成了擺設(shè),名是為群眾著想,實是影響部門、單位窗口形象,疏遠了黨群干群關(guān)系,拉開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距離。
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要給群眾一把“說話”的凳子。群眾的事,再小都是大事,群眾的話,再啰嗦都是正話。不少黨員干部自以為是,不換位思考,不聽群眾訴說,不考慮群眾的感受,群眾才說了一兩句,就覺得羅嗦和麻煩,就覺得這根本不是事,解決不了群眾要解決的問題,滿足不了群眾的愿望和想法,還留下了“后遺癥”。給群眾一把說話的凳子,耐心聽群眾把話說完,把愿望和想法表達清楚,主動為群眾辦事,真心為群眾著想,即使無法辦成,群眾也會覺得高興,也會理解。
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要給群眾一把“潔凈”的凳子。建了景點,要注重細節(jié),加強管理,不然地上就會垃圾成堆,墻上就會圈圈點點,展品就會布滿灰塵,就會影響瞻觀,影響心情,就會和群眾產(chǎn)生隔閡,給群眾留下不好的印象。群眾來辦事,看人說話,看臉辦事,有時還嫌麻煩,偶爾有不順心的時候,還對群眾大吼大叫,不耐不煩。給群眾一把潔凈的凳子,用心服務,細致講解,展出品位,解決難事,讓群眾看了舒心,辦事暖心,銘記于心,達到效果。
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給群眾一把“信任”的凳子。群眾來找你辦事,你就代表著黨和政府,代表著部門和單位,說啥群眾都相信,別開“空頭支票”,搞“官僚主義”、“熟人主義”。群眾一句難聽的話,得罪了你,就拖著不辦,為難群眾,甚至刁難群眾,故意讓群眾來回跑、往返跑,既傷了群眾的心,又失去了群眾對黨委政府的信任。
注重細節(jié),多為群眾考慮,給群眾一把“凳子”,是黨員干部作風轉(zhuǎn)變的具體體現(xiàn),是建設(shè)“服務型政府”,做到“人性化服務”的標志之一,是打通聯(lián)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是確保群眾滿意的有效措施,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試金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