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來篤信真善美,并把它作為人生的“第一追求”。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先哲們又極力引導和激勵全社會崇德向善,孔子那句“見賢思齊”的古訓是對這一社會態(tài)勢的最極致的理性歸納和最經典的精義詮釋。
“見賢思齊”中的“賢”,可理解為“好人行善”,亦可理解為“行善好人”,總之,它與“好人”有著天然的因緣。當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中,亟需營造一種“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
營造“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其邏輯前提是要“見賢”,換言之,要讓“好人行善”隨時可“見”,讓“行善好人”隨處可“見”,不斷發(fā)現(xiàn)和表彰身邊的好人和善行,經年不衰,日見火紅,形成一種社會常態(tài)。近年來,各地的“好人文化”建設活動為“見賢”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巨大的空間,尤其像中國文明網自2014年9月5日始,以“好人365——講述中國人的精彩故事”為主題,推出《好人365》專欄,給“見賢”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全社會性的推薦、挖掘、評選、表彰好人,使得群眾真切感受到:“現(xiàn)在還是好人多”、“榜樣就在自己身邊”,為弘揚社會正能量找到了現(xiàn)實依憑和理論根據。
無數事實證明:好人產生于凡人,但是,好人身上所彰顯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品質又與一般凡人拉開了距離,新時代的好人猶如矗立在社會主義道德高地上的一面精神旗幟。如何通過“見賢思齊”縮短凡人與好人的精神距離?我認為,必須對好人有一種“社會認同感”,而且這種“社會認同感”應當建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之上。連續(xù)6年在“中國好人榜”上位居全國第一的安徽省之所以“好人多”,就是因為他們始終以“踐行核心價值觀 打造好人安徽”主題實踐活動為統(tǒng)領,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與一年四季結合起來,一季一個主題,通過公益廣告、宣傳櫥窗、板報墻報、微博微信微電影等,立體化宣傳好人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核心價值觀。人一旦“見賢思齊”,躋身好人之列也就不遠了。有媒體贊譽:“安徽把一個個好人‘盆景’建設成了一片片道德‘風景’”。
“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不會自然形成,營造這一社會氛圍亟需機制保障。由此,“好人文化”才會影響面更廣,參與者更多,社會基礎更堅實。好人除了理應受到社會尊重、社會表彰之外,社會還得倡導“好人有好報”理念,給“見賢思齊”清除一切思想障礙和精神雜質。“不能讓好人做了好事還受委屈”、“不能讓好人流血流汗還流淚”,群眾的這些樸實話語,不止是表達著關愛好人的真摯情懷,更在于呼吁出臺獎勵、幫助好人的制度。如四川省廣安市出臺了《關于幫扶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實施辦法》、福建省泉州市出臺了《關于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子女資助學業(yè)暫行規(guī)定》,北京市、上海市、甘肅省等諸多地區(qū)還設立了相關的專項基金以幫扶好人,極大地助推著“見賢思齊”“爭做好人”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