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明今的八大法制觀點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鑒古明今的八大法制觀點

法制秩序的狀態(tài)和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guān)。中國古代經(jīng)歷了很多盛世,盛世的標準和它的一個動力就是法制,沒有不講法制的盛世。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對法制的論斷很多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中華民族法制的歷史不僅源遠流長而且經(jīng)過了四千多年的發(fā)展一直沒有中斷。所以人們經(jīng)常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對世界有著影響,其實中華民族的法制文明對世界的法制發(fā)展同樣有巨大的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了很好的觀點,具有警世恒言的價值,這里我從鑒古明今的角度提出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以私害法。

私是私心雜念的私,不能以私心、私利、私權(quán)來危害法律。這個話是慎到說的,“法之功,莫大于私不行”,“立法而行私,其害也甚于無法。”商鞅也講過,以私害法者國必亡。立法之后,絕不能以私利、私心來危害到法律,否則就傷害了“治功大定”的法律價值。

第二,“法之能行,自上守之”。

這個話是商鞅講的,就是針對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勢力說的。與“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相對立的是“法之能行,自上守之”。上守法,法律就能夠獲得執(zhí)行。舉漢初一個例子。漢文帝出行的時候被人把馬弄驚了,這個人犯的罪叫犯蹕罪,由廷尉審理,判處罰金四兩。漢文帝非常惱火,認為判得太輕。廷尉說,你要是不把這個犯人交給我,你愿意怎么判怎么判,你交給我了,“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天下皆為之輕重。”廷尉作為國家最高司法官,執(zhí)法是否公平公正影響到全天下的司法。這個話也說服了漢文帝。所以法之能行,自上守之。漢文帝守法、遵法,帶來了文景之治。貞觀時期也是一樣,唐太宗遵法、守法,整個天下,整個國家都遵法。史書說,“王公貴族皆至清謹”不敢觸犯法律, 因為皇帝遵法。

第三,德法互補互用。

公元前1000多年,西周建立了政權(quán)以后,思想家、政治家周公提出“明德慎罰”法律思想。他為什么會提出德呢?就是鑒于商亡的教訓(xùn),認識到民的作用、民的功能、民的價值。他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梢?,“明德慎罰”是重民的結(jié)果。從“明德慎罰”到“德主刑輔”,再到唐律中“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并且將其比喻為自然現(xiàn)象的“昏曉陽秋”般永恒和不變。這說明德法互補互用是中國古代控制社會的二元手段,以德為主宰的中國古代法制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理性的法律思維。

第四,治法和治吏的兼顧。

唐朝有位詩人叫白居易,他說:“雖有貞觀之法,茍無貞觀之吏,欲其刑善,無乃難乎。”貞觀時期的法律是好法律,而且有一批良吏如房玄齡、馬周、魏征等。所以貞觀法律能夠?qū)嵭?。到白居易時代所面臨的官吏群體不行了,君子少小人多,所以他發(fā)出“雖有貞觀之法,茍無貞觀之吏,欲其刑善,無乃難乎”的慨嘆。關(guān)于法和吏的關(guān)系,歷代多有議論。如明末的王夫之,他說:“任人任法,皆言治也。”任人就是任官,可是單純?nèi)稳耍?ldquo;治之蠹也”,單純?nèi)畏?,也?ldquo;治之蠹也”。結(jié)論就是,擇吏而授之與法,選擇良吏把法律交給他讓他去執(zhí)行。法與吏統(tǒng)一,治法與治吏結(jié)合,這是古人治國理政的重要經(jīng)驗。

第五,“官民知法,互不相欺”。

這來自法家的思想,法家主張法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時,“婦人嬰兒皆知商君之法”。皆知商鞅之法,就是說商鞅變法的時候使老百姓都知道法制。法律讓老百姓知道有什么好處呢?商鞅的話非常有價值。“官知民知法,故不敢以非法遇民”,當官的知道老百姓知道法律,所以不敢以非法來對待百姓;反過來也講,“民知官知法,故不敢以非法干官”,老百姓知道官也知道法律,不能用非法來干犯他。官與民都知法,能夠做到互不相欺。

第六,“援法斷罪,罪刑法定”。

這個思想最早是法家提出來的。到了公元3世紀的晉朝,被法律化。劉頌提出,判罪的時候都應(yīng)該有法律令的正文,如無正文,依附《名例》斷案,《名例》的內(nèi)容類似于現(xiàn)在的刑法總則,《名例》也不載,皆勿論。至唐律明確規(guī)定,斷罪的時候一定要詳細地以法律條文來判斷,如果執(zhí)法官不引法斷罪的話,這個官要笞三十。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罪刑法定制度。除此之外,還從另一方面做了一個補充規(guī)定,那就是斷罪不如法的懲罰。中國古代的罪刑法定比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罪刑法定主義早了一千年。

第七,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與考課法。

中國古代很早就實行對官吏的考課,考課就是考核。宋朝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蘇洵講過一句話,“有官必有課,無課是無官也”。有官一定要考課,不考課就沒有官了。“有課必有賞罰,無賞罰是無課也”,考課是和賞罰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戰(zhàn)國始實行考課,到了唐朝考課制度化了。一年一考,四年一考,而且有法定的標準,很明確、很細致,所謂四善二十七最。到了清朝的時候,標準簡化,變成了“六法考吏”。“六法”就是浮躁、才力不及、老、病、疲軟、不謹。地方官三年一考,叫“大計”;京官三年一考,叫“京察”。古代的考課制度有法、有標準、有制度??颊n制度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一個是選拔官吏,罷黜那些貪腐的官,使得懲貪和獎廉聯(lián)系在一起,獎勤和罰懶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考課制度很大的一個長處??颊n有一系列的制度,有一系列的標準,在一段時期維持了官吏的素質(zhì)。

第八,“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韓非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這句話表明,法制秩序的狀態(tài)和國家的興衰確實有密切聯(lián)系。中國古代經(jīng)歷了很多盛世,如西周的“成康之治”、漢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唐朝的魏征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國家好像是一匹奔馬,騎在馬上的騎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這樣就把法律工具主義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這個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響。遇有開明的君主就能夠發(fā)揮法律治世功能,遇到昏君那就沒有辦法發(fā)揮法律的治世功能。歷史事實也確實如此。法律工具主義不僅影響了整個古代社會,也包括近代社會。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來,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來。要樹立依法治國的法律權(quán)威主義的觀念,就必須肅清法律工具主義的殘余影響。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xué)終身教授)

責(zé)任編輯:郭浩校對: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