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zhí)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加強作風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和杜絕“四風”,就必須依靠群眾、相信群眾、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充分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黨員干部都要以群眾為參照,把群眾當作一面鏡子,經常反省自己學習和工作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群眾工作能力,才能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進步。黨員干部要做到相信群眾,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敢于自省,應牢牢把握三個“始終”:
一、始終堅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
毛澤東同志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不動搖。任何不重視群眾意見和建議的思路、任何拋開群眾的智慧而自以為是的行為,都是有害無益的。堅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就需要從群眾的立場來分析和研究問題,從群眾的社會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將群眾的思想智慧化為推動科學發(fā)展的思路和動力。
二、始終經得起群眾的批評,敢于發(fā)現和糾正不足,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對待群眾批評的態(tài)度,體現著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人民群眾工作生活在基層,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情況感受最深切,也最有發(fā)言權,反映的問題往往最真實、最可靠、最準確。黨員干部重視群眾的批評和意見,就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正缺點、糾正不足。如果對群眾的批評不聞不問,不僅會使問題變大變多變復雜,使社會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失去群眾信任,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黨員干部在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中,對待群眾的批評既要有包容的胸懷,也要有改正的魄力。
三、始終重視和善于向群眾學習,做到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重視和善于向群眾學習,須有依靠群眾、集思廣益的胸襟。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集中群眾智慧,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努力使我們的方針政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使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更快更好地發(fā)展起來,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開創(chuàng)社會管理新局面的不竭動力。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社會管理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能否做到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問策于民、求計于民,體現著黨員干部是否具有帶領群眾推進科學發(fā)展的能力和海納百川的胸襟。
黨員干部要做到依靠群眾、博采眾長、集思廣益,要堅持做到兩個“注重”:一是注重民主納言,擇善而從。對群眾意見一定要作風民主,做到耐心傾聽和誠懇納言。要處理好民主與集中的關系,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搞好協調和磨合,即使是對不順耳的或“標新立異”的意見,也要平等溝通,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對于群眾提出來的好想法和好建議要給予表揚,大膽采納,形成集思廣益、和諧共事的良好氛圍。二是注重積累經驗,學以致用。黨員干部要善于學習、總結、提煉群眾在社會管理實踐中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做法和經驗,既要善于總結以往的經驗,也要善于總結現時的經驗;既要善于總結其他地方群眾的經驗,也要善于總結本地區(qū)本部門群眾的經驗。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將群眾積累的寶貴經驗轉化為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舉一反三,加強與群眾交流,將提煉總結出來的經驗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再轉化為群眾的共識,用以指導實踐,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