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首場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斗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引起現(xiàn)場媒體界一陣轟動,更引起網(wǎng)絡熱議。
近日來官方媒體連續(xù)提到這個引人注目的詞,最早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1月15日評論員文章《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中,文章說“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敗絕不封頂設限”。第二次出現(xiàn)在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2月3日刊發(fā)的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指出“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因為其背后深意與想象空間,“鐵帽子王”已迅速成為中國政治語言中的新熱詞。
“鐵帽子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有名詞,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yōu)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不僅如此,還享有犯法可以豁免的不成文的待遇。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類似這種享有特權的“鐵帽子王”,這種制度最早從漢高祖開始,一開始是給那些特殊人物發(fā)一種叫“丹書鐵券”的東西,后來又改為“金書鐵券”,就是朝廷發(fā)給功臣高官世代享受優(yōu)遇或免罪的憑證。規(guī)定除了謀反罪,其他罪都可赦免,搞點腐敗自然更不在話下。正是由于有了這些法外特權,一些“鐵帽子王”無所顧忌,有恃無恐,無法無天,什么事都敢干?!端疂G》里的柴進,就因手里有“丹書鐵券”,敢于屢屢窩藏朝廷要犯,官府奈何不得。歷朝歷代的反腐敗,也往往是反到他們那里就反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鎩羽而歸,草草收兵。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今天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時代,廢除了王爵制度,當然也沒什么“鐵帽子王”、“丹書鐵券”,決不容許任何特權人物逍遙法外,不容許任何特權現(xiàn)象招搖過市,誰也別想當“鐵帽子王”,犯了法也沒有什么“丹書鐵券”能救你。如果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過去只是一種宣傳,是民眾的美好愿望,那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今天,則是一種莊嚴的事實,不論是誰,職務再高,功勞再大,后臺再硬,關系再廣,只要觸犯了法律,照樣要受到懲處,這既是全體人民的“任性”意志,是嚴肅法紀的“剛性需求”,也是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既然現(xiàn)實生活中并沒有“鐵帽子王”,為何各方面還要反復提到這個詞?聽話聽音,鑼鼓聽聲,稍有頭腦的人都會“你懂得”,有關部門強調(diào)“腐敗沒有‘鐵帽子王’”,是在發(fā)出一個強烈信號:反腐敗不留死角,沒有特區(qū),誰也別存僥幸心理。只要事嫌腐敗,就要一查到底,誰也不可能赦免。
“腐敗沒有‘鐵帽子王’”,也是對腐敗分子的一個震懾。告訴那些老虎蒼蠅,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沒有什么人能救你,只有低頭認罪才是出路。
“腐敗沒有‘鐵帽子王’”,更是一個警示,奉勸那些膽大妄為的人趕快收手,懸崖勒馬,如果還是執(zhí)迷不悟,不肯收斂,想前赴后繼,那就等著紀委、反貪局面談吧。
“腐敗沒有‘鐵帽子王’”,還表示一個決心,我們的反腐敗斗爭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絕不會半途而廢,草草收兵。腐敗分子埋得再深,藏得再嚴,也要挖地三尺,讓其原形畢露,落入法網(wǎng)。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wǎng)評論自2013年3月1日上線以來,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稿件一經(jīng)采用,必付稿酬。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