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人民不忘
新華社副社長
于紹良
對紅旗渠這個人造天河,對紅旗渠精神,一直有一種深深的情懷縈繞著我。我出生的年代正是林州人民劈山鑿洞,紅旗渠即將通水的時刻。我的家鄉(xiāng)就在林州向北近200公里太行山東麓的河北贊皇縣,林州的山水、人文和我的家鄉(xiāng)相同。自小學時代,從報紙、書本、電影中我就知道了紅旗渠、青年洞,可以說我愛國主義的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孕育,劈開太行千重嶺、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革命英雄主義情懷,都與紅旗渠精神密不可分。紅旗渠精神已經成為我精神的基因,將會一直伴我去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半個世紀前,林州人民為了改變生存環(huán)境、追求美好生活,以超乎尋常的宏大理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拼搏,鑿壁穿石,挖渠千里,建設了“絕壁懸河”這一堪稱世界奇跡的偉大工程,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50年來,林州人民在紅旗渠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以自己的理想、奮斗、堅韌、奉獻,不斷續(xù)寫著光榮與夢想。“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紅旗渠精神,已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激勵中華兒女攜手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勿忘人民、實事求是,是新華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新華社的優(yōu)良作風。作為黨的“喉舌”“耳目”和國家通訊社,50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華社記者,沿著紅旗渠建設者們的足跡,攀爬懸崖峭壁,跨越崇山峻嶺,不斷深入挖掘其中的偉大精神,寫下一篇篇真切感人的報道,向世人傳播紅旗渠的故事。劉云山同志任新華社記者時,曾到紅旗渠蹲點采訪調研,這次又在新華社報道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深化宣傳紅旗渠精神。新華社老社長穆青5次到林州采訪,寫下了《兩張閃光的照片》《楊貴與紅旗渠》等著名報道。2011年,時任社長李從軍同志帶領采訪團來到林州,將紅旗渠精神置于民族精神的時空坐標中重新審視,采寫了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
勿忘人民,人民不忘。50年來,新華社關于林州和紅旗渠的公開報道達300多篇,其中新世紀以來就有近百篇。這些報道與紅旗渠精神交相輝映、和聲共鳴,在神州大地構成了強大的時代回響。林州人民沒有忘記,50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華社記者的名字和紅旗渠精神鐫刻在一起。50年前,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張應先、范光華、楊玉生、嚴世昌、楊丙文、張青云打響了報道紅旗渠建設、通水的第一槍。此后,新華社著名記者華山長年在林州蹲點,寫下了《劈山太行側》;新華社原副社長、著名記者馮健和新華社河南分社原社長趙德潤長期為紅旗渠精神宣傳、為楊貴同志命運四處奔走;新華社領銜記者朱玉同河南分社記者采訪拍攝了五集電視專題片《紅旗渠傳奇》在全國衛(wèi)視播放;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羅輝多次帶領記者到林州采訪,發(fā)表了《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紅旗渠畔半個世紀的故事》;最近,河南分社常務副總編林嵬采寫的《紅旗渠精神共筑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值得挖掘》,更是直接促成了這次紅旗渠精神研討會的召開。
持續(xù)關注紅旗渠、報道紅旗渠、歌頌紅旗渠精神,是新華社的應盡之責、分內之事,而這種長達50年的執(zhí)著和堅守,本身也正是紅旗渠精神的生動實踐,體現(xiàn)了新華社記者的堅定信念和價值追求。正如蔡名照社長所說,新華社對紅旗渠精神50年來持續(xù)不懈的報道,使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世界性通訊社的新聞品格和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彰顯,這是新華社與黨中央治國理政相一致的新聞品格和新聞力量。
不僅如此,新華社還特別重視利用好紅旗渠精神這一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學習踐行紅旗渠精神納入了新華社黨員領導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把現(xiàn)場體驗式教學作為新提任領導干部和社黨校學員的必修課。昨天,就有一批學員剛剛結束學習回京。很多學員說,之前“紅旗渠”三個字在他們心中更多的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只有真正到了紅旗渠,才能真切體會到建設者的艱辛與偉大,體會到林州人民自強不息、敢于逐夢的頑強精神,這將激勵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攻堅克難、奮勇拼搏,更好地為黨的新聞事業(yè)作出貢獻。
歲月輕彈五十載,而今邁步從頭越。以紅旗渠通水50周年為新的起點,林州人民踏上了改革發(fā)展的新征程。新華社在建設國際一流的世界性通訊社征程中,將一如既往地謳歌紅旗渠精神,推動紅旗渠精神在共筑偉大中國夢進程中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對新華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秉持“勿忘人民”的價值理念,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堅持“三貼近”,始終深化“走轉改”,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書寫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社會的深刻變革、時代的發(fā)展進步,發(fā)掘和宣傳更多紅旗渠精神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為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做好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者
中共安陽市委書記、紅旗渠干部學院院長
丁巍
20世紀60年代,在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憑著自己的雙手,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弘揚紅旗渠精神,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紅旗渠精神是林縣人民追夢圓夢的堅強支撐。一是苦干追夢,攻堅克難,誓把山河重安排。有夢想,就會有奮斗。上世紀60年代,能吃上水、用上水是林縣人民的最大夢想。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干旱缺水問題,面對種種困難,林縣人民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搏意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十年如一日,奮戰(zhàn)在太行山腰,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夢想。二是大干筑夢,團結協(xié)作,全縣上下“一盤棋”。有夢想,就會有激情。為了改變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林縣人民群情振奮,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千軍萬馬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修建紅旗渠的戰(zhàn)場上,“聚精會神挖水渠,一心一意引水來”。三是巧干圓夢,尊重科學,打開了通向社會主義幸福生活的大門。有夢想,就會有創(chuàng)造。林縣人用勤勞的雙手修建了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同時,在宏偉壯觀的干支渠線上,修建了“長藤結瓜”式48座小型水庫、340座塘堰、45座提灌站,建成了一個多功能的工程體系。紅旗渠引來了“生命水”“幸福水”,不僅圓了林縣人民千百年來的夢想,而且打開了林縣人民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門。
紅旗渠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其價值、影響和貢獻早已遠遠超越了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它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現(xiàn)代和未來。在新時期,紅旗渠精神這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旗幟,激勵著我們奮發(fā)圖強。紅旗渠精神是一種敢于擔當、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動力,助推著我們砥礪前行。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拒腐防變、保持本色的鏡子,警示著我們清正廉潔。紅旗渠精神是一個踐行群眾路線、匯聚群眾力量的典型范例,指引著我們改進作風。
用紅旗渠精神激發(fā)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強大正能量。紅旗渠精神不僅具有地域性,更具民族性,不僅具有歷史性,更具時代性,作為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我們要大力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做好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者,讓這條精神長河流淌不息、永葆生機與活力。結合新的實踐,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要強化宗旨意識,密切聯(lián)系群眾。要抓牢發(fā)展第一要務,打造經濟升級版。要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培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要弘揚優(yōu)良作風,凝聚奮進動力。要全面從嚴治黨,營造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環(huán)境,在全市上下形成干事創(chuàng)業(yè)、團結和諧、風清氣正的良好環(huán)境,集聚起打造安陽經濟升級版、建設區(qū)域性中心強市的強大正能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