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油價大跌風暴來襲,關于國際石油市場定價權之戰(zhàn)的國際輿論不斷升溫。究竟誰會在最新這輪石油定價權爭奪戰(zhàn)中占據有利位置,從而為自身發(fā)展贏得更大生存空間呢?
市場如戰(zhàn)場,誰能主導價格誰就能贏得戰(zhàn)略主動,從而贏得國際博弈優(yōu)勢。這一點在極具戰(zhàn)略意義的國際石油市場上體現得最充分不過了。根本而言,決定價格的是市場的兩面——“供”與“需”。此外,鑒于石油具有戰(zhàn)略價值,影響油價的既有單純的市場因素,也有地緣政治等非市場因素。
從歷史上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供需天平上,供應方始終占據主動。當前國際油市中的供應“大玩家”有幾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這個成立迄今54年的石油生產者聯(lián)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價格托拉斯的角色。
盡管目前有12個成員國的歐佩克產量只占全球原油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但該聯(lián)盟因為能夠用“一個聲音”說話,成為國際油市中的“高音喇叭”,對價格的影響力相當可觀。11月27日歐佩克決定不減產的決定引發(fā)次日國際油價大跌,就是歐佩克對油價影響力的明證。
(圖片說明:11月27日,在奧地利維也納,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中)在會議開始前接受記者采訪。當日,歐佩克部長級會議在維也納歐佩克總部舉行,主題是討論過去幾個月不斷下跌的油價走勢和2015年石油市場前景。)
國際油市中還有不少單打獨斗的供應方,如: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英國,印度尼西亞,以及一些非洲國家,當然還有供應能力不斷增強的美國。此外,跨國公司在油價定價權中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視,歷史上,特別是歐佩克成立前,跨國石油巨頭對油價的直接操縱力是驚人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