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奧克蘭等城市抗議示威不斷,甚至出現(xiàn)騷亂?!都~約時報》用了這樣一個標題來形容局勢:“從中西部到兩岸,人們的憤怒已經(jīng)沸騰”,至少有120個地方出現(xiàn)了守夜、聚集、游行等抗議活動。這也被認為是近年來全美最大規(guī)模的廣泛和自發(fā)的抗議怒潮。
(圖片說明:11月25日,示威者在美國華盛頓街頭呼喊口號,抗議弗格森事件中大陪審團做出的不起訴涉事警察的決定。)
這一危機充分暴露出美國民眾對美國司法制度的嚴重質(zhì)疑和不信任,以及美國社會長期醞釀的種族緊張關系。民調(diào)顯示,美國大部分非洲裔民眾認為這一判決不公正,認為美國司法系統(tǒng)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
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引以為豪的一項司法制度。這一制度在不少美國大片中都有表現(xiàn),世人并不陌生,但陪審團制度在美國司法實踐中也頗受爭議,因為陪審團不時作出與社會道德輿論相悖的決定:轟動全美的1994年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和2008年凱西殺女案中,陪審團都作出了無罪判定,引起輿論嘩然和強烈不滿。弗格森案中,陪審團所作決定再讓美國民眾對陪審團制度是否公平產(chǎn)生嚴重質(zhì)疑。
(圖片說明:11月24日,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檢察官鮑勃·麥卡洛克宣布,弗格森鎮(zhèn)槍殺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的白人警官達倫·威爾遜被免于起訴。)
在美國,雖然司法是獨立的,陪審團制、無罪推定、程序正義和直接證據(jù)等具體制度和原則有其積極一面,但這套司法制度也因與社會道德情感的“隔離”屢遭非議。在弗格森案件中,除了司法制度,可謂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