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采訪舒了老先生時,發(fā)現(xiàn)這位老先生很有意思。作為老北京的他,言語間散發(fā)著老北京的味道,兒化音和老北京的專有名詞充斥著整段采訪過程。為了更好的最終用視頻體現(xiàn),在采訪同時特別留意舒了老先生的語言表達,那是一段有趣的采訪經(jīng)歷。
舒了老先生是一位很謙虛的老人,他從不覺得自己所做的是件多大的事,15年走胡同8年畫胡同3年寫胡同,他覺得是很開心,很有趣的經(jīng)歷。作為一個82歲的老人,這種樂觀深深地觸動了我。于是我決定把片子的節(jié)奏做的歡快一點,希望觀眾也可以從片子中感受到老先生走胡同時的快樂。
拍攝初期,原本是想體現(xiàn)“畫”胡同,當我真正看到畫出來的胡同圖作品時,我覺得不足以體現(xiàn)。于是我想到了一個更好的名字“走胡同”。關(guān)鍵在一個“走”字。
我和老先生穿梭于北京的胡同,走胡同的外景拍攝用了整整兩天,老先生不愧為北京胡同專家,在了解了我的拍攝需求后,介紹了一個適合拍攝的平房保護區(qū),胡同幽靜,建筑古樸,讓我這個地道的北京人大為感嘆,北京竟然還有這樣一個保護區(qū)。
拍攝完老先生走胡同的外景部分,我覺得胡同空鏡不夠,難以體現(xiàn)“胡同的美”和“冬天胡同的暖”,我先后用了5天的時間穿梭于北京的各個胡同,尋找那份美,尋找那份暖。“我來到后海,看到冬日里戶外運動的居民,看到在寒風(fēng)凜凜中游冬泳的人們,我感受到了“暖”。也正是在這些居民身上,我看到了胡同文化的另一面。
老先生經(jīng)常在采訪中回憶自己的童年,而我作為在北京長大的孩子,總是不自覺的被老先生的講述帶入到數(shù)十年前的北京胡同畫面。雖然我也知道跑題了,但是我還是樂此不疲的被老先生的回憶帶著跑,不愿打斷一位82歲老人的回憶。
老先生為了畫胡同這件事付出了很多,幾十年下來,自行車丟了好幾輛,眼鏡換了無數(shù)副。由于用眼過度,老先生的視力逐年下降,家人也多次勸阻,但是老先生從未想過放棄。老先生是位認真的人,他用幾十年的時光來完成這一件事,把它做完做好,這就是他的堅持。
編導(dǎo):譚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