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刑訴法實施已經9個月了,效果怎么樣?是否解決了長久以來刑事訴訟中的諸多疑難問題?
9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河南省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開封市檢察學會共同主辦的“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評估暨第六屆中美刑事司法實證研究方法研討會”在河南省開封市召開,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刑事法領域專家學者圍繞修改后刑訴法實施效果的實證評估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修改后刑訴法實施效果總體令人滿意
今年是大案之年,隨著社會矚目的劉志軍案、薄熙來案等個案審理以發(fā)布微博、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公開,公眾對修改后刑訴法的實施效果產生了最直觀印象——程序公正得到空前重視。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李壽偉說,修改后刑訴法實施效果整體令人滿意。司法機關做了充分的培訓工作,如公安機關組織全國物證鑒定人進行培訓,以保障鑒定人出庭作證順利進行;廣泛征求律師對看守所保障律師會見權的意見,律師的會見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修改后刑訴法總體實施效果良好,成為與會專家的共識。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建林作出兩個基本判斷:一是與1996年刑訴法相比,本次修改后刑訴法實施情況更好;二是實施效果明顯好于刑訴法學者的心理預期。當然,他認為,修改后刑訴法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施,才能進一步磨合完善。
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衛(wèi)東表示,修改后刑訴法實施效果的最大亮點,在于使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一些與保障人權相關的新規(guī)定的貫徹執(zhí)行,各級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真正做到了人權意識入腦入心。
實證研究推動刑事訴訟規(guī)則、制度發(fā)展完善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把法律付諸實施,才能真正讓法律發(fā)展。
2002年以來,一批有志于實證研究的專家學者與實務部門合作,積極推動刑事司法實證研究的發(fā)展應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樊崇義談到,近10年來,刑事法學界的研究方法實現了兩個轉型,即從思辨研究轉向了實證研究;從實證研究角度來講,學界從具體的程序、方法、措施的研究轉向了宏觀的、抽象的規(guī)則研究。學者們的研究風氣亦發(fā)生轉變,從“跑點”、“看點”轉變?yōu)?ldquo;蹲點”,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親歷性、實驗性更強。
以證據規(guī)則實證研究為例,通過與浙江省檢察院合作的實證研究,樊崇義建議死刑案件要以“客觀性證據”為中心進行審查判斷。同時,他還建議在證據學的證據分類中增加“客觀性證據”的概念。
修改后刑訴法確定了證據轉換規(guī)則,規(guī)定行政機關在行政執(zhí)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河南省檢察院副檢察長賀恒揚認為,按照這一規(guī)定,紀委辦案的證據還需轉換。鑒于紀委辦案期間收集的證據轉換工作量特別大,他認為,紀委辦案的取證文件應附加監(jiān)察部門字樣,以利于證據直接轉換。
對此,李壽偉認為,證據收集的渠道不應當影響證據資格。只要有利于司法機關查明真相的證據,都應允許進入訴訟程序。同時,物證、言詞類證據轉換要區(qū)別對待,言詞類證據原則上應重新取證,特別是對其中有爭議的證據。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宇冠曾對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展開實證研究,通過對司法人員發(fā)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在培訓前與培訓后分別調查,發(fā)現司法人員對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認識有所加深。楊宇冠提出,我國修改后刑訴法著重于對非法言詞證據的排除,而美國主要是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著重對搜查扣押物證是否符合法律程序進行審查排除。我國刑訴法未來發(fā)展完善的重點之一,是加強對偵查機關搜查扣押是否符合法律程序的審查監(jiān)督。
修改后刑訴法規(guī)定,可以召集庭前會議對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庭前會議的功能由此備受關注。楊宇冠等與會專家認為非法證據排除應在庭前會議上解決完畢。河南省檢察院公訴一處處長孟國祥提出,為保證庭前會議的效力,實踐中控辯雙方就會議中達成的非法證據排除等一致意見應制作會議記錄,雙方簽字。
也有學者對把非法證據排除放在庭前會議解決的觀點持反對意見。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姜保忠認為,庭前會議應當僅僅體現為程序審查,而非法證據排除包含部分實體審查內容,不宜在庭前會議進行。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教授劉仁琦以西安市某區(qū)檢察院的實證數據舉例,該區(qū)800件刑事案件中僅有10件召集了庭前會議,除媒體關注的案件外,其他案件基本不召集庭前會議。原因在于法官更傾向于庭審一次性解決,以提高效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計劃則認為,實證研究中不宜用庭前會議適用的數量來判斷該程序的作用。庭前會議是否提高司法效率,應綜合判斷評估。
陳衛(wèi)東提出,庭前會議的立法目的是為庭審順利進行掃清障礙?!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將庭前會議的功能從三項擴大到八項,其中都提到非法證據排除,完善了庭前會議的功能。陳衛(wèi)東認為,我們對庭前會議等制度的發(fā)展不能求全責備,要通過實證研究為其逐步完善提供堅實基礎。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馮衛(wèi)國以審前程序為重點介紹了對陜西省藍田縣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實證研究。2011年以來,偵查階段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比率明顯提高;批捕率和起訴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訊問時,合適成年人到場的比率明顯提高。不過,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適用率偏低。馮衛(wèi)國建議,將附條件不起訴中的考察工作納入社區(qū)矯正的體系中,以緩解檢察院案多人少的壓力。
法律援助與刑事辯護實證研究,揭示出刑事法律援助發(fā)展趨勢。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顧永忠對2003年到2011年全國法律援助機構辦理的案件數量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在絕對數量上逐年上升,但是其在法律援助案件總數中的占比從2003年的40.7%遞減至2011年的13.5%。顧永忠提出,現代法治社會,法律援助的核心內容應該是刑事法律援助。顧永忠建議,針對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特殊性,可以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如在現有法律援助機構基礎上,設立專門辦理刑事案件的“公設辯護人”。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法院已經試點了“公設辯護人”制度,取得一定成效。顧永忠認為,公設辯護人并非都是公務員身份,公設辯護人制度的關鍵點在于它不同于“自收自支”的社會律師,而是由國家出資招募或聘任的專門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并具有律師資格的人員。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副所長謝鵬程認為,檢察機關執(zhí)法辦案不能片面追求法律效果,必須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與政治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但是,檢察機關內部的業(yè)務考評只有檢察業(yè)務統(tǒng)計數據,難以反映當事人特別是社會各界的意見。他建議,應當研究建立和實行外部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機制,即通過“檢察公信力”測評指標和測評機制,動態(tài)反映人民群眾對檢察執(zhí)法辦案的滿意度。
實證研究成為刑訴法學主流方法
在法學界特別是刑事法學界,實證研究方法已經成為學者從事研究的主流方法。什么是實證研究方法,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陳衛(wèi)東介紹說,我國法學界傳統(tǒng)研究方法多為歸納、解析,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了比較研究的方法,關注國外發(fā)展狀況,本世紀初跨入了以實證法學研究為標志的新階段。實證研究強調知識必須建立在實驗觀察和經驗事實上,實證方法主要包括從問卷、座談、查閱卷宗材料、旁聽庭審到對比實驗等。在美國,學者廣泛運用統(tǒng)計學來擴充實證研究的方法。
來自美國維拉(vera)研究所國際部的研究員吉姆·帕森斯介紹了運用“準實驗法”對量刑程序的評估。他提出,實驗方法的基礎是研究對象分組對比采取隨機分配,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的影響。而準實驗的方法是在隨機分配無法實現時,盡可能采取接近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比如選取種族、年齡、體重、性別等其他匹配的人進行對比研究,得出近似實驗研究的結論。與會專家認為,準實驗方法對于我國方興未艾的實證研究方法發(fā)展頗具啟發(fā)性。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郭志媛分析了國內實證研究方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一是座談會方式較多,訪談研究較少,應予加強。二是數據采集方面,自行采集有時存在壁壘,應以精準數據加強對實證研究的支持。同時,建議在研究報告中引用定性數據,而非僅給出結論。三是數據分析上,要研究如何利用好問卷調查等數據,目前多停留于百分比的比較,對于多變量的回歸分析,還比較缺乏。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何挺提出,實證研究就是用什么樣的數據說明什么樣的問題,實證研究很難完全歸結為某一種方法,建議用更開放的方法綜合收集、運用數據。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圍繞問題多選擇幾類數據,選擇質量相對差但能說明問題的數據,來彌補直接數據的匱乏。
“作為研究范式,實證研究也包括個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奮飛說,通過關注如“王書金”案等疑難個案,可以對啟動再審的證據標準予以明確。他建議,不宜用定罪標準作為啟動再審的標準,而應采取有新證據使原裁判處于合理懷疑的狀態(tài)即啟動再審的標準。
我國的實證研究方法仍處于培育階段,學術產出與影響力都很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雷提出,實證研究方法是一種訓練,必須進行實踐操作。他建議,應結合課題項目來講實證方法,推動實證研究方法不斷發(fā)展、走向成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