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大凡作報告、寫文章,不少人都有一種求長的偏好,似乎篇幅不長就顯示不出自己的水準。姑且不論其實用性如何,單就其本身而言,就有浪費公共資源之嫌。
古人歷來崇尚簡樸精煉的文風。眾多古籍經(jīng)典,寥寥數(shù)語便將一番深奧的道理說得精辟。這一點,吾輩恐怕很難逾越。
網(wǎng)絡時代,微博之所以備受青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一個道理:不僅寫短文普遍受歡迎,而且完整表達思想,并非得長篇大論。
說話、做報告,寫文章,講究的是言簡意賅。依據(jù)經(jīng)濟學理論,評判決策的兩個比較標準,是追求邊際效用最大化和機會成本最小化。用以衡量文字的使用效率,這樣的標準同樣適合。
所謂言簡意賅,無非體現(xiàn)于三個方面:用最少的文字說清大道理。常人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字面上看,也許有些片面、偏頗,但這部僅萬余字的經(jīng)典,確有許多觀念、思想,通常是用最簡的文字表達出來。比如,“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無為之治”的管理思想等。同樣,一篇《師說》僅150多個字,便將為學之道闡述得面面俱到。
用最少的文字抒情釋懷,追求最高人生境界。毛澤東同志用“為人民服務”精辟概括出黨的宗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這一千古名句,寥寥數(shù)語便讓一腔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
用最美的文字追求最高文學藝術高峰。作為我國文學的瑰寶,唐詩宋詞所達到的文學高度,時至今日也很難勝出。純文學作品由于藝術加工的需要,得有一定量的篇幅,但要用精美簡潔的文字,不然很難出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
文風折射出作風。提倡講短話、開短會、寫短文章,倒不是因為節(jié)約文字本身能產(chǎn)生多大效益,重要的是能節(jié)約大量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符合“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友好”的發(fā)展理念。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養(yǎng)成珍惜文字的習慣,在全社會形成新文風,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從文山會海中釋放出來,這本身就是為“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